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十六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材料一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出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和加强与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要求。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材料二
H剧团是一家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在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方针的指引下,H剧团结合自身发展于2007年改制为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六年的努力,该演艺公司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改制前后的对比如下表。
项目 |
改制前 |
改制后 |
资金来源 |
财政拨款 |
自负盈亏 |
组织机构 |
团长负责制 |
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 |
分配制度 |
按职称、工龄分配 |
按贡献大小分配 |
相关职能部门 |
演出部、后勤保障部 |
创作部、演出部、营销部、后勤保障部 |
演出机制 |
政府采购,服务于政府等机关团体;年均5-7场次 |
市场化营销、面向社会提供菜单式服务;年均100多场次 |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剧团发展缓慢、演职员收入低;以传统节目为主,节目数量少、获奖少 |
公司快速发展、演职员收入大幅增长:传统节目得以保留,反映社会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新节目不断推出,多个节目获奖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发挥领导作用的。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该演艺公司取得成功的经济原因。
《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提出:要建设“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的美好乡村。要始终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建设美好家园。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好乡村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农民市民化步伐,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覆盖,着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科学编制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要大力开展农村植树造林,加强以森林和湿地为主的农村生态屏障的保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安徽省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规划中是如何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的。
2014年,进入“十二五”时期的第四个年头。我国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火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增加对“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中小企业、居民消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
请结合材料,简述财政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材料一: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领域。
材料二: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细化,要直入头脑,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
“互联网+”是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明确了推进“互联网+”的重点领域。
请分析材料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015年两会上,有委员指出,“任何一种文化现象都是有根的,传统文化就是中华文化的根,今天的发展也是过去的延续,必须和时代精神结合、与时代的发展结合才能使文化继续发展。”“传统文化只有与时代精神结合才是有生命力的,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要结合时代精神,创造性地吸收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一切文明成果。”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传统文化应如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