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0日,以“中国与欧洲相遇”为主题的中欧论坛汉堡峰会在德国汉堡举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0月11日李克强总理在中欧论坛峰会主旨演讲中指出,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世界,有开放的信念、合作的信念,就能跨越山川海洋的重重阻隔,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宽广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开放的发展,中国是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欧盟是最大的发达经济体,“最大”与“最大”交融、一切都有可能。中欧建交以来,双方贸易增长了230多倍;中欧应共同反对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希望欧方对中国企业赴欧投资提供更加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希望双方应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
材料二:李克强总理在《树立互利共赢的新标杆》的演讲中指出,欧洲关注中国,中国也关注欧洲。近40年的中欧关系,双方的政治互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共同利益的纽带使双边关系充满吸引力和扩展力,欧洲作为十分重要的战略一极,对维护世界和平有着特殊的贡献;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也致力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中国的发展需要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周边环境。希望各国携手共进,相互尊重,和平相处,共同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们应如何进一步加强中欧合作,提高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关系》的知识说明,中欧双方为什么能达到“政治”上的高度互信?
材料一:飞天梦想、千年夙愿。经过几代航天科研人员努力和奋斗,中国航天的传奇还在续写:作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第二步的重要一环, 9月29日升空的天宫一号和“神八”则要首度验证中国人自己的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由于中国航天人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积极探索和掌握探索太空前沿技术,目前我国航天事业稳步发展前进,基本上没有走弯路。
材料二:2011年4月12日,是人类载人航天活动50周年纪念日。我国家的载人航天还处于发展阶段,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这是我国航天人尊重科学,以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理念、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机制推动工作,大胆探索创新、自强不息、勇于超越、埋头苦干的结果。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和重大科技工程的科学管理模式和方法,积累了新形势下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工程的重要经验;突破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证明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计划、程序、步骤等举措是科学的。
⑴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知识说明,中国人的航天梦想能逐步实现的原因。
⑵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施,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它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了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有了很快的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了果品和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裕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一:近来,中东局势不断恶化,以色列不断暗杀巴勒斯坦激进派领导人,中东和平路线图计划难以实施;美国在伊拉克的军队不断遭到武装分子的袭击,伤亡人数不断上升,美国陷入又一个战争泥坑;朝鲜核问题由于各方意见不一,也难以在近期内得到解决。
材料二:据统计,全世界约有28亿人每天的生活开支不到2美元,其中12亿人被认为是赤贫,他们每天的收入仅相当于1美元,这些贫困人口都生活在发展中国家。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
(2)两则材料反映的政治现象有何联系?
(3)如何解决两则材料反映出的问题?
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这是中国和平崛起信心和决心的宣示。
请简要分析中国和平崛起的世界意义。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30年来,我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我们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积极促进世界多极化、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尊重世界多样性,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我们不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回答:各国应如何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