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福建卷) (4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美丽中国”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融合,彰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材料一 高二(1)班同学以“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
相关资料 |
讨论结果 |
2012年A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GDP增长11.4%,财政收入增长15.9%;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3.5%,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6%,奢侈浪费之风抬头;能源消费总量增长4.2%,万元GDP能耗下降5.7%;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土壤、水体质量下降;煤炭、石化产业投资规模扩大,一些重大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引发争议。 |
观点一:经济发展是兴国之要,有了金山银山,就有绿水青山。 观点二:生态建设是头等大事,有了绿水青山,就有金山银山。 |
材料二 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富于时代精神的消费观念。
近代以来,西方社会有人推崇消费主义,强调可推动经济增长,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把消费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作为人生成功的标志。消费主义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恶化。
中国传统社会崇尚勤俭节约,提倡节省实用,主张节制消费。勤俭节约的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其内涵与时俱进。当代中国,人们对勤俭节约有了新的认识。
同学们经过合作探究认为,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应是:尊重爱惜劳动成果:适度消费: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A市政府应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材料一“讨论结果”中的任意一个观点,并说明该观点在思想方法上的不足。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勤俭节约的时代内涵”的合理性。
(4)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指出消费主义的错误。
(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一市场决定重要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总体上是遵循这一规律不断深化的,因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目的辉煌成就。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有机结合。市场经济为社会主义注入蓬勃生机和发展活力,社会主义为市场经济提供崭新境界与制度优势。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重要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无边界的,更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发展杜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作用,也要发挥政府作用,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功能是不同的。《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1)结合《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市场机制,并简要说明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
(2)结合《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为什么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豫剧作为河南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先后涌现出常香玉等名家大师,产生了《朝阳沟》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近年来,豫剧发展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欣赏需求逐渐趋向“短平快”;二是文化艺术主体和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快捷化趋势愈加明显,电视传播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娱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豫剧戏曲艺术所特有的严格程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格式化的故事情节,越加显得其时尚性和娱乐功能不够,与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需求等存在差距。据此,有人认为:“豫剧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
材料二 《梨园春》创栏以来,经过不断改造完善,已成为在省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栏目。《梨园春》终坚持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艺术追求,唱响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成为许多地方于部对群众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不断改革改造,提高预警的生活性、趣味性和鉴赏性,平均每年新创剧目占全国新剧目的1/6,既有反映中原大地群众生活的“土教材”,更有反映异地风情的“洋剧目”;该电视栏目把豫剧和现代电视传媒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使像剧从舞台艺术走向了荧屏艺术,开辟了戏曲艺术全新的生存空间;它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把栏目冠名权等向社会公开招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了发展文化的财力保障,随看影响的扩大,他们又从文化领域向实业延伸,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工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豫剧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观点的正确性。(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梨园春栏目的成功经验(8分)。
(3)当前,广大青少年对豫剧普遍兴趣不高,请从文化生活角度为此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以各种“特区、新区”为载体,实施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各类特殊政策,是我国改革开放曾经走过的路径。随着“普惠制”渐成趋势,制度创新取代政策优惠,成为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着力点。2013年9月29日,上海市政府公布了《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3年)》。它列明自由贸易试验区内,对外商技资项目和设立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的与国民待遇等不符合的准入措施。负面清单包括铁路运输、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教育、新闻广播电视出版业等18个行业门类,约占试验区内行业分类的17.8%。
所谓“负面清单”制度,实际上是给外商投资定出一个投资领域的“黑名单”。在这个名单之外,“法无禁止即可为”。在探索“负面清单管理”之前,我国对外商的投资行为采取事前审批的制度。即外国投资者应当先行提交申请书、投资者的资信证明等一系列资料,取得相关外经贸政府部门的批准,然后才能向注册地工商部门登记设立企业。而国内企业和个人设立企业,可以直接向工商部门登记设立企业。而负面清单制度公布后,负面清单以外的行业,都将按照内外资一致的原则,把项目的核准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缩短了外资企业设立程序时间,提高企业注册登记的效率。外资投资管理从核准制到备案制,从“法无授权即禁止”到“法无禁止即可为”,各级政府部门和监管机构需要彻底改变已经遵循多年、长期习惯的既定管理思维。上海市政府从注重事前审批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代表了政府管理方法和思维的变化:限制自己的权力,让市场和企业发挥更大的作用。
(1)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制度的实施有哪些经济意义?(I4分)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如何发挥作用?(12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月30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实施好。
材料二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作用,关键是促进科技和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远低于发达国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人才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材料三文化科技创新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某地大力推进文化科技攻关、文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文化标准化建设、文化品牌打造四项行动,组织实施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文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文化科技企业培育、文化数字化建设、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文化、科技人才集聚六大工程。重点支持数字、网络、云计算、虚拟现实与仿真、新型显示、新型广电传输、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重大文化科技攻关项目,发展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
(1)结合材料一,请从政治生活角度,简要分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治生活依据。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三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4)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但是,仅靠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就能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吗?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加以分析。
材料一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由“四位一体”扩展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对应着全国老百姓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项权益。特别是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我们党和国家将在实现当代人的利益的同时,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1)结合材料一,运用唯物史观的有关知识说明,党的十八大为什么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12分)
材料二 “美丽中国”不仅是“山清水秀”,“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更包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人际之间的和谐”等多重指向。
(2)依据上述材料,说明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