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针对石家庄市春节期间是否应该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燕赵晚报》组织了一次社会讨论
材料一 支持春节禁炮的人认为:“放炮虽然是千年流传下来的习俗,但它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当时地广人稀,人们居住以平房为主,冬季的农田空旷,因此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今天,我们的城市人口密集、高楼林立,燃放烟花爆竹必然会污染环境。”
“放炮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还可能导致伤人、火灾的发生。”
“燃放电子炮、社区演节目,贴对联、挂灯笼也挺有年味。
……
反对春节禁炮的人认为: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燃放鞭炮是千年以来的传统,应该允许放炮,否则就没有过年的气氛了。”
“空气污染不是禁几天炮就能好转的。”
“有人担心安全问题,这应该增强安全意识,不能因噎废食。”
……
材料二 2014年1月15日发布的《石家庄市人民政府关于春节期间销售和有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公告》规定,2014年春节石豪庄市区允许放炮4天,分别为除夕、初一、初五、十五,每天允许燃放的时间均为7时至24时。
(1)对于春节禁炮,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2)针对上述分歧,请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3)根据材料,请指出石家庄市政府上述规定体现的两种矛盾分析方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美两国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竞争,有合作,也有分歧、对立甚至冲突。作为当今国际社会中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处理好两国的关系,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意义重大。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
社会学家费孝通对处理好世界上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有这样的设想与心愿;“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1)结合材料,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中美两国如何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2)结合材料,运用中华文化特点的知识,分析我们应怎样树立文化自信?
(3)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为了增强外国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请你拟定一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限30个字以内。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次全会提出了“综合改革方案”,而且“改革范围之广,力度之大,都将是空前的”。
材料一:习近平总书记5月26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开局之年,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而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党和政府的积极作用。尤其需要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培育市场主体,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进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材料二:中共中央政治局2014年8月29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会议指出,要改革考试形式和内容,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 2014年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公布,将于2017年起对高考的内容、形式、录取、管理等环节进行改革,其中不分文理科、取消艺体特长生加分等10项变化备受关注。
(1)结合材料一,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
(2)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如今,春节已是一半过年,一半文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农家的事,以大自然四季为一轮。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尤其在新春伊始企望未来之时,用愿望点燃生活,这种生活观被年文化发挥得淋漓尽致和无限迷人。这种对年文化不断加强,共同认同,成为中国人一股巨大亲和力和凝聚力之所在。年是自然的,年文化是人为的,它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年前一切筹备的目的都是为了家庭,反映了对家庭幸福的企望与尊爱。年文化是极严格的。它依照自己特有的内涵,从生活中寻找合适的载体。拿物品来说,苹果代表平安,自然就成为年节走红的礼品;梨子有离别的味,在岁时便被冷落一旁;年糕可以用来表示高高兴兴,它几乎成了年的专利品。故而,年文化十分鲜亮。
材料二:欢快的鼓点、嘹亮的唢呐、色彩缤纷的秧歌服、桃红翠绿的秧歌扇、十里八村撵着看的村民……传统闹春活动曾经是农村过年中一道靓丽的风景,让新年变得更加热闹,给农民带来了很多欢乐。然而近年来,这种热闹的文化现象却已经慢慢从农村生活中消失了。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年味不像以前那样有滋有味了。究其原因,一是文化设施基础薄弱,文化活动不“接地气”,往往是“政府当主角,群众当观众”,有的地方建了乡镇文化站,却没有好的文化产品,建起农家书屋,却不符合百姓的口味;二是大量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文化失去了中坚力量和新鲜血液,后继无人;三是农村集体经济不强,文化建设动力不足,常常无人过问、无钱办事。
(1)结合材料一,分析年文化体现了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哪些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克服农村过年面临的传统文化缺失以增强年味?
(3)针对材料二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问题,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完全可预期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因此,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历史阶段的“常态”表现具有明显差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但反映了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却日益加剧、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的增长,货币供给机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贷与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可以说,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新常态是在中国通过高信贷、高货币投放而维持的高储蓄-高投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人口结构变动、全球经济再平衡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大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的较为冷静的新认识。这表明,政府对宏观经济调控更多受到理性的约束。
材料二“2015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衔接新老规划的关键之年。接下来的“十三五”将是一个以全面适应新常态为主题的五年规划期。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减轻群众生活负担,给群众以安全感。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1)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如何克服经济“旧常态”的弊病,适应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的相关知识,说明政府在“新常态”下“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相关论述的合理性。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材料一:52年前,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首演,剧本以“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为素材,反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连队官兵在霓虹灯闪烁的大上海所经历的一场特殊斗争。52年后,这部优秀的文艺精品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重新演绎,再次搬上话剧舞台,演出时,上座率在九成以上,总票房逾百万元人民币。该话剧是一部口碑与市场双赢的作品。
材料二: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铜臭气。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
材料三: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地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群众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知识,谈谈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的成功给我们的启迪。
(2)结合材料三,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分析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文艺创作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就要娱乐化。请你从真理的条件性、 具体性原理出发,简评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