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团结、山河秀美的东方大国形象;坚持和平发展、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人类作出贡献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充满希望、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材料二 过往的时代,国家形象的塑造主要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如今国家形象的塑造是在日益多元化的进程中通过对碎片化形象的整合而实现的。作为次国家行为体的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已经成为国家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主体,每一个行为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开始承担着与自身相符的责任,“凡我在处,便是中国”的理念对于不同层级的行为体都是适用的。
(l)联系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
(2)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公民能为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做些什么?
材料一 优化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产业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其中包括高效发展核电。据资料,1公斤核燃料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与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相比,核电基本不受风、阳光等自然条件的影响;核电站不排放有害气体和烟尘,其一年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同等规模火电站排放量的1.6%;我国目前已建成13太核电机组,电价普遍低于当地标杆电价;2010年,全球发电总量中核电占16%,我国发电总量中核电占2%。据预测,到2015年,我国社会用电量将达6.27万亿千瓦时,年均增长率约为8.5%。
材料二 安全是核电发展的前提和最高原则,从三里岛和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的伤痛,到日本福岛核泄漏的阴霾,一次次引发全球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各国依据核电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特殊要求,不断反思核电安全标准,检查核电安全建设,完善核电安全措施与技术体系,推动核电安全日臻完善。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核电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较优势。
(2)联系材料二,从知识论角度,说明人类在发展核电过程中应怎样确保安全。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投资率是总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消费率是最终消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消费、出口被喻为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为内需,出口为外需)。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投资率约23%,消费率约75%。
材料二近年来,国家对"促销费"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着力解决制约消费需求扩大的矛盾和问题。"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逐步提高消费率,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材料三 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安明确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某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为促进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积极培育家庭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本市最低工费标准;加大教肓、医疗、社会保障和廉租房建设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材料一与材料二之间有什么联系?从经济常识角度看,提高消费率有何重要意义?
(2)联系材料一和材料二,运用主次矛盾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的认识。
(3)结台材料三,说明城市政府是如何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经过不懈探索与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1)在经济和社会文化两方面中任选其一,简述发展红色旅游的作用。(2)结合《经济学常识》中的相关知识,
培育优势产业是提高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优势产业的培育,既与图中四种因素的基本状况密切相关,又与这些因素能否相互促进有关。这一分析框架用图形表示如同钻石的顶面,因此被形象地称为"钻石模型"。
(1)运用《经济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图中所列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为什么对产业发展十分重要。
材料二:青嵩素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治疗疟疾的药品,因其速效、高效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近年来我国青嵩素产业的发展遇到一些难题。
我国青蒿素产业的现状及分析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要求,针对我国青嵩素产业的现状,说明如何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
(3)培育优势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需要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运用《政治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材料一:GDP是国家或地区内的居民在一年内所生产或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的价值的总和,但是,资源消夏与污染大环境的成本并未在一般的GDP核算中得到反映,甚至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也能增加为GDP作出“贡献”。因此,在GDP中扣除资源消夏与环境污染之后的“绿色GDP”,更能反映经济增长的真实状态。
材料二: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新概念。国务院发布的《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的通知要求,从2008年起,“绿色GDP”将成为考核官员绩效的指标,对地方省级官员将实行“一票否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国家环保总局重视“绿色GDP”考核的正确性。(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