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分)根据材料,运用相关知识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花更大气力。只有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尽快把我们各级干部、各方面管理者的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工作本领都提高起来,尽快把党和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的工作能力都提高起来,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1)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知识,说明如何认识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关系。(12分)
(2)从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当代学者崔卫平的“你所站在的那个地方,就是属于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人便是什么。你内心光明的时候,中国便不再黑暗。”,无不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自觉的历史担当。据此,你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感悟。(4分)
材料二 2014年1月,国务院批复陕西“西咸新区”为国家级新区。
西咸新区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有专家认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文化先行一步,加强沿线国家文化的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做到民心相通。
(3)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材料中观点合理性的理由,并为如何做到民心相通提一些政策性建议。
材料一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 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材料二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物理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
(2)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
国内一些电影制片方或发行方,为了追求影片的市场效益,吸引更多观众花钱买票进电影院,人为夸大票房或有意提高影片市场预期。针对虚报票房这一问题,目前还没有行政措施对其进行管理,更多地依赖于制片方的道德自律。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虚报票房问题产生的原因。
(2)就如何消除虚报票房问题谈谈你的想法。
材料一 2001年日本前首相小泉坚持参拜供奉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引起东亚国家强烈愤慨和严厉谴责,中日关系跌至1972年复交以来的最低点。2006年9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改善对华关系。对中国进行了“破冰之旅”。2007年4月温家宝总理对日本的“融冰之旅”,12月日本新首相福田康夫对中国的“迎春之旅”.2008年5月胡锦涛主席对日本的“暖春之旅”,中日关系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材料二在2010年9月7日,随着日本军方在钓鱼岛扣押中国渔船,中日关系在2010年的秋天再度降至冰点以下。在钓鱼岛事件中,中国政府表现了不可妥协的态度,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强硬的反制措施。
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在钓鱼岛问题上不可妥协?
(2)中日关系的曲折变化说明了什么?依据我国的外交政策,你认为应怎样处理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
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必须要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样才能防止权力行使者越轨行权腐败变质。服务型政府要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时下有些地方权力漠视权利.权力越界运行的现象屡见不鲜:“开胸验肺”.“钓鱼执法”等事件无不说明百姓尊严受到侵犯。
(1)“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的理由。
(2)政府如何才能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
今年,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成为图书市场的畅销书,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也受到热捧,票房冲破亿元大关。同名电视剧也已开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述小说主人公先后在中、美、欧等多个不同企业文化的公司工作,中资企业重人情,西方企业重制度。日久天长,原来性格相似的朋友由于在不同企业中工作,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竟有了天壤之别。由于频繁的业务往来,中西方企业相互借鉴,产生了“中西合璧”新的企业文化。
材料二:《杜拉拉升职记》在谈到工作目标设定时用了SMART原则来概括:部门目标要和相关部门的目标相配合;在设置目标时要根据本部门的实力、工作性质设置适当的难度;量化达成目标所需的每个步骤。
(1)材料一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2)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对材料二中的“原则”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