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至1927年是中国近代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期间出现了全国性的革命高潮。下列有关这一阶段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彻底消灭了帝国主义支持的封建旧军阀 |
| B.国民党及其政权的性质未发生明显变化 |
| C.以赶走帝国主义和推翻国民政府为目标 |
| D.以国共合作开始以“清党”“分共”告终 |
“百家争鸣”现象走过了战国时代的繁荣,接下来经历2000多年的沉寂,到1956年的昙花一现,再到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再度繁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思想文化现象与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
|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
| C.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是“百家争鸣”现象的推动因素 |
| D.思想文化现象与经济发展有重大关系 |
邓小平说:“雄伟和细腻,严肃和诙谐,抒情和哲理,只要能够使人们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美的享受,都应在我们的文艺园地占有自己的位置。”这段话的背景是( )
①“文革”中“双百”方针遭到破坏
②党需要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加速社会主义建设
③党总结了社会主义时期文艺工作的经验教训,明确文艺必须植根于人民生活
④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大规模经济建设已经开始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④ |
“文革”对文艺的批判,严重影响科技的发展。党深刻地总结经验教训,认为贯彻“双百”方针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其中最根本的关系是( )
| A.科学、文艺和政治的关系 |
| B.科学、文艺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
| C.科学、文艺和继承传统的关系 |
| D.科学、文艺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
“双百”方针遭破坏的根本原因是( )
|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
| B.“文革”的开展 |
| C.“左”倾错误的影响 |
| D.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看待 |
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一书中写道:“他们每天都亲眼目睹少年们在‘阶级斗争’的借口下,对长辈进行抢劫、报复、打骂和侮辱;他们必须出席公开批判邻居、朋友、同事和父母的大会,甚至还要积极发言……”费正清笔下的历史事件( )
| A.维护了民主法制和社会公正 |
| B.促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 |
| C.使文艺界出现八大“样板戏” |
| D.体现了启蒙思想的自由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