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1964年1月5日讲“所以讲到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这种情况看起来比较明显。”这表明中国
A.对美、苏外交开始战略调整 | B.反霸统一战线构想初步形成 |
C.对不结盟运动寄予外交厚望 | D.已放弃“一边倒”外交政策 |
被誉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出版于1759年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作者的这一提醒主要是为了防止
A.工人运动的兴起 | B.城乡差别的扩大 | C.经济危机的发生 | D.垄断现象的出现 |
他(哥伦布)的抱负和思想“不仅反映出中世纪的衰落,也反映出理性主义和资本主义新时代的兴起。”但是,这对于印第安人则意味着
A.“世界的发现和人的发现” | B.“开启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
C.“开启欧洲人扩张与征服的英雄历史” | D.“大西洋变成了一座桥梁,一个启程之地” |
明清时期(1840年以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未能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主要原因不包括
A.自然经济的强大 | B.闭关锁国政策的阻碍 |
C.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 | D.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 |
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她的每一个舞步都带着沉重的牵累,她的每一个旋转都受着束缚的疼痛。这主要是因为
A.古代中国交通不发达 | B.古代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生产落后 |
C.古代中国不对外开放 | D.统治者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
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晚唐《夜看扬州市》描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 |
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 |
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 |
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经存在“夜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