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初,是一个躁动与不安的年代。自从以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出现以来,就开始了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新的角力,一个看似偶然的恐怖事件导致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
——摘编自吴良健《世界危机·前言》
材料二 俾斯麦运用全部权力和才能,旨在保证德国的连续优势和保持她的征服土地。他知道,与法国的争执是无法调和的。
——摘编自丘吉尔《世界危机》(又称《第一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1)一战是因为“恐怖事件”偶然导致,还是在“机器与大都市为代表的工业文明”推动下具有必然性的、相互角力的产物?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2)请结合二战后的相关史实,简要说明法德之间的争执是否真的“无法调和”?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科举制被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元、天宝中……是以进士为士林隼逸,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成出于是。
——(唐)杜佑《通典》卷15(选举三)
【材料二】说到科举,人们总要提起唐太宗的“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的话。……与李世民这句名言很相似,清代乾隆年间大学士鄂尔泰在有人批评八股取士时也说过:“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志士,驱策美才,其术美善于此。”一“入彀”,一“牢笼”、“疆策”,两者似乎并无二致,都是利用科举考试为君主服务。
——过常职《唐代反科举思潮与科举考试的利弊》
【材料三】今日之患,在吾民智不开,故虽多而不可用。而民智不开之故,皆以八股试士为之。 学八股者,不读秦汉以后之书,更不考地球各国之事,然可以通籍累至大官。今群臣济济,然无以任事变者,皆由八股致大位之故。故台辽之割,不割于朝廷,而割于八股;二万万之款,不赔于朝廷,而赔于八股
——康有为《康南海自编年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两者对科举制度的态度有何不同?
(2)材料三中康有为把清廷割地赔款都归咎予八股取士,你是怎样理解的?试说明理由。
(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千秋功过话科举”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我觉得他(陈独秀)的最后思想——特别是对于民主自由的见解,是他‘深思熟虑了六七年’的结论,很值得我们大家仔细想想”;他的“最后见解”“是独秀自己独立思想的结论,实在是他大觉大悟的见解”;陈独秀写的《我的根本意见》,已把“民主政治的真实内容”,看得更透彻了,这便是“一切公民(有产的与无产的:政府党和反对党),都有集会、结社、言论、出版、罢工之自由。他更申说一句:特别重要的是反对党派之自由。在这十三个字的短短一句话里,独秀抓住了近代民主政治的生死关头。近代民主政治与独裁政制的基本区别就在这里,承认反对党派之自由,才有近代民主政治,独裁制度就是不容许反对党派之自由。”
——胡适《<陈独秀最后对于民主政治的见解(论文和书信)>序》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陈独秀和胡适思想的共同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在二者中择其一简评其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贡献。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苏联红军和美英联军正从东西两面夹击德军,一步步地把战争推进到纳粹德国的本土。欧洲东线的苏联军队已在北起波罗的海至喀尔巴阡山之1200公里长的战线上发动反攻,其前锋已渡过奥得河,距柏林东部只有60公里。在欧洲西线,美英盟军基本上粉碎了德军在阿登地区发动的最后一次反扑,兵锋直抵莱茵河西岸。法西斯德国崩溃在即,反法西斯盟国在欧洲战场的胜利指日可待。但是,在亚洲和太平洋战场,对日作战的形势却让人颇感艰难。虽然美军及其盟军从1943年5月起,就开始从北、中、南和西南太平洋等方向对日军实行逐岛争夺的反攻作战,并且通过卓有成效的作战正一步步地逼近日本本土。但在太平洋战场上已处于绝对劣势,完全陷入被动挨打局面的日军,仍和美军逐岛展开争夺,致使战事异常惨烈,双方都在漫长的岛屿争夺战中损失惨重。而在中国(国民党)大陆及东南亚的大洋上日军仍然占据着大片陆地和众多的岛屿。
——《雅尔塔》
(1)根据材料概括雅尔塔会议召开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你对雅尔塔会议的历史评价。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李悝为相行变法。主要内容有:李悝用人只问才能,不问身份,看谁对国家有功劳,就给谁禄位。……李悝主张派官员督责农民加紧生产,增产者赏,减产者罚。为此必须杂种五谷……稷(小米)、黍(黍子)、麦、菽(大豆)、麻,充分利用空闲土地,多种蔬菜瓜果,栽树种桑,扩大副业生产。李悝还实行平籴法,目的在于防止粮价太贵太贱,因为“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他主张采用“取有余以补不足”的手段,“使民适足,价平而至”。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纲要》
(1)根据材料概括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评价李悝变法的作用。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