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是新中国的缔造者。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了维护革命的三民主义,为了中国的民族解放事业和抗日的民主团结……从1939年下半年,共产党人连续发表一系列文章,阐明自己关于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基本观点。其中主要有1940年2月毛泽东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材料二 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纲领是:把操纵国计民生的即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收归国有,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此基础上发展具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合作经济;允许那些不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化纲领是:……即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相结合,这就是新民主主义共和国。这就是我们要造成的新中国。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说明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的时代背景和目的。
(2)概括材料二中毛泽东阐述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理论政治制度的特点在创立新中国时是如何实践的?(本题摘抄原文不得分)
(3)综合上述材料,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提出看,体现了毛泽东怎样的创新精神?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困难
知识点: 毛泽东思想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开放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店铺、朝廷办事机构与居民住宅错落相间,朝着大街几乎随处可以开设店铺。……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当时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其中640家资本雄厚的商户,分别属于160行,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南京“织机愈百张”,繁阜喧盛。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Ⅱ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3分)并分析其主要原因。(4分)
(2)材料二反映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有什么新特点?(4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3分)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人们认识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
——张树平《“理性政治知识”与中国古代政治的“现代化”》
材料二通常认为,宋朝标志着旧的中世纪统治(其顶峰是唐朝时期)的结束和所谓“现代”发展的开始。……那种认为中国历史和中国社会体系“没有变动”的观点是绝对错误的。如果我们仔细考察宋朝时所发生的这些变动,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它们不但显示出典型的“现代”特征,而且预示着七八百年后改变欧洲面貌的种种变迁。
——罗兹·墨菲《东亚史》
材料三戊戌启蒙运动以西方资本主义的天赋人权学说和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原则来批判中国传统小农社会流行的君权观念、行为模式和伦理精神,显示了近代中国人批判理性精神的觉醒与成长;而其对传统宗法等级观念的冲击和对自我独立的意义、价值的推重,又体现了近代人文主义精神。
——陈旭麓《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结合所学知识,以郡县制为例概述从西周时代到秦汉时期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并据此指出材料一中“现代化”的内涵。(8分)
(2)从经济、社会、科技等角度概括宋朝带有“现代”特征的“变动”。(7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戊戌启蒙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戊戌启蒙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8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法律制度所允许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律,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一个忽视或鄙视国外贸易,只允许外国船舶驶入一二港口的国家,不能经营在不同法制下所可经营的那么多交易。
——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二在人类历史上,从旧石器时代到公元2000年的250万年间,人类花了99.4%的时间,即到1500年前,世界人均GDP达到了90国际元(按1990年国际购买力核定的一个财富度量单位),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从1750年开始,到2000年,即在0.01%的时间内,世界的人均GDP增加了37倍,达到6600国际元。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的250年——也就是在0.01%的时间里创造的。
——张维迎《应该理解和捍卫市场经济》
材料三1956年—2006年中国GDP增长情况表

材料四有人在对反经济全球化时这样说:“美国以高新技术创新为基础,以控制世界资源的流向和经济产出为手段,以游戏规则的制定和执行来保证自身的根本利益,是经济全球化的利益最大获得者。”龙永图说:如果我们只是一般性的参加世界经济,那不遵守世界规则也可以,就像担着菜篮卖小菜的那种小贩,尽管市场就在那里,你也可以不进入市场,可以不遵守工商部门的规则,看到工商管理干部来了就赶快跑。但如果进入世界经济的主流,想把生意做大,卖肉、卖鸡、卖菜,你就要进入市场,要成为市场中有头有脸的人物,就得在市场里建一个铺面,就得遵守市场的规则,甚至还得与工商部门建立好关系。而且这个时候你不按照规则办事也不行,跑也跑不掉,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
张维迎说:中国的影响力正日益增大,未来国际社会有好多游戏规则需要中国参与制定。……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我们要建立一个民主、法制的市场经济,然后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亚当·斯密婉转地批评了中国当时的什么政策?在他看来,该政策给中国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人类“在0.01%的时间里”创造了“97%的财富”的主要原因。
(3)据材料三,1956年—2006年中国GDP的发展呈现怎样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后三十年变化的主要原因。
(4)材料四中反对经济全球化的基本立足点是什么?结合龙永图和张维迎的观点,你认为中国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为此中国政府在新世纪之初做了哪些努力?

站在21世纪的开头,回看风云变幻的20世纪,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仍然值得我们去反思。
材料一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措施,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他的解决国家灾难的计划——被称为新政——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和农业补贴、保证最低工资、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它的基本前提,即联邦政府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了很久。
——[美]杰里﹒本特利等《简明新全球史》
材料二苏联局势的动荡和经济危机的加深,严重影响到戈尔巴乔夫的声誉和威信。为了缓解危机,戈尔巴乔夫把希望寄托在西方强国上,指望从西方得到大量援助渡过目前的难关。7月初,戈尔巴乔夫带着旨在推动私有制,放弃国家干预,迅速向市场过渡的“哈佛计划”会晤了西方七国首脑。尽管七国首脑与戈尔巴乔夫达成了六项协议,但在对苏联财政援助这一至关重要的问题上却搁置起来,使戈尔巴乔夫空手而归。
——陈思、杜正艾 《两霸争雄》
材料三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可以说与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的新政很相似。两大方案都是为应对令人痛苦的危机——美国胡佛时期的大萧条和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的经济停滞——而设计的。两大方案都是由不是来自下层、而是来自上层、来自国家上层的领导人领导进行的。罗斯福和戈尔巴乔夫都对推翻其社会制度的革命不感兴趣,但却对足以保持和重新焕发这些制度活力的改革感兴趣。尽管他们的改革方案的目的是保守的,但这两位领导人都遭到了保守派和激进派的强烈反对;保守派害怕不确定的未来,激进派要求施行社会外科手术而不是急救。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罗斯福为“促使经济再膨胀,缓解大萧条引发的痛苦”采取的重要措施。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政府经济政策是怎样改变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知识,分析造成“苏联局势动荡和经济危机加深”的原因。戈尔巴乔夫为推动私有制改革在城市和农村所采取的措施是什么?“哈佛计划”与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苏联的改革与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新政有哪些相似之处?两者在实质上有何不同?。

现代政治制度中最常见的形式议会制、内阁制等都最先起源于英国。这些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国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但其后经过11年的共和国和护国制的混乱时期,资产阶级发现,共和制不利于实行它们的阶级统治,接踵而来的长达28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复辟,更使资产阶级深信,君主制才是可以把政治、宗教、伦理融为一体的统治工具和形式,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随后通过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政体的法律基础:君主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由宪法规定,受议会的限制。
——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1871年4月帝国制宪会议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帝国的政治制度。宪法规定,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的召集、延会、闭会权属皇帝;法律的建议权、颁布权和监督执行权属皇帝;首相是由皇帝任命的帝国最高行政长官,首相担任联邦议会主席,他有权确定联邦议会的开会日期并监督其工作。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临时大总统既已易人,为预作防范,革命党人便寄厚望于“临时约法”,…… (《临时约法》)其中的内容:内阁成员的任命,形式上由总统下令,实际上内阁不须听命于总统,总统对于内阁会议所决定了的政策没有否决权;总统发布的法律文书必须经内阁副署;内阁阁员的进退取决于议会的信任与否;内阁对议会负责;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徐矛《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
请回答:
(1)据上述材料,分别指出英国政体以及《德意志帝国宪法》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所规定的政治制度的特点。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历史背景和对本国的影响两个方面,对“现代政治制度与各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了世界民主政治的万花筒”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