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1)请阅读上表,对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并概括影响盐业政策变化的因素。
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2)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所述的社会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电视的起源与发展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卫秧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亡,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诸子百家中那一派别的思想
(2) 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3) 材料三的作者对商鞅变法持什么态度?
(4)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你说出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大同一中组织同学们研究中外先哲们的思想及其发展,研究课题为:
研究一:春秋战国时期竞相改革的时代潮流,为不同派别的思想家提供了纵横捭阖、游说讲学的广阔舞台。文化觉醒和百家争鸣造就了一批做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在中国古代矗立起一座高大的思想文化丰碑。
材料一:诸子名言:
“为政以德”;“克己复礼为仁”。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明主峭其法而严刑,威势之可以禁暴”。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则天下治”。
(1)这些思想学术派别的主要政治主张分别是什么?(4分)
材料二:“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2)请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研究二: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思考,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把握与探索。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滥觞。
材料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材料二:“认识你自己。”——以上均摘自必修三教材
(3)判断上述材料分别是哪位先哲的思想?
(4)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不断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匠,都高举着“人文主义”旗帜,以其小说、剧作宣扬人性。举出小说或者剧作的巨大成就一例。这些巨作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5)17、18世纪欧洲兴起了启蒙思想运动,启蒙思想家以理性为武器去冲破一切禁锢人们思想的网罗,引导人们独立思考。列举出两位法国启蒙运动的主要思想家及其重要思想或主张。

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日本著名历史学家井上清先生曾于1972年撰写了一部专著,题为《“尖阁”列岛---钓鱼岛的历史解析》。他在书中指出,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经过查阅历史文献而断定:钓鱼岛在日本染指之前并非“无主地”,而是中国的领土。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1分)日本是在哪次战争后,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材料三: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①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②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③反人道罪,即在战争或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
(2)根据材料三所列的三种战争罪类型,指出日本在1931年至1945年侵华期间犯有哪几条罪行,并各举一例说明。
材料四: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五: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3)依据材料四、五,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材料六: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
——罗斯福
(4)根据材料六,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近110年间……中华民族危难深重,外遭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主义压迫,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材料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正在不断健全、完善和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上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道路。时至今日,“中国模式”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道路,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2008年2月7日德国《新德意志报》上的文章说:“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中国新闻网
请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内容回答:
(1) 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国“人民根本没有民主权利”的主要原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这些制度的政治保障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特点。(4)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后问题:
材料一……是以赏莫如厚而信,使民利之;罚莫如重而必,使民畏之;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故主施赏不迁,行诛无赦,誉辅其赏,毁随其罚,则贤不肖俱尽其力矣。
——《韩非子》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上述三位思想家各处于什么时代? 并简要概述其时代特征。
(2)上述三段材料反映的政治观点有何不同?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
(3)材料一、二和材料三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