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黄山绝壁松》,完成后面的题目。
黄山绝壁松
冯骥才
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
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
⑧于是,在大雪纷飞中,在夕阳残照里,在风狂雨骤间,在云烟明灭时,这些绝壁松都像一个个活着的人:像站立在船头镇定又从容地与激浪搏斗的艄公,战场上永不倒下的英雄,沉静的思想者,超逸又具风骨的文人……在一片光亮晴空的映衬下,它们的身影就如同用浓墨画上去的一样。
⑨但是,别以为它们全像画中的松树那么漂亮。有的枝干被飓风吹折,暴露着断枝残干,但另一些枝叶仍很苍郁;有的被酷热与冰寒打败,只剩下赤裸的枯骸,却依旧尊严地挺立在绝壁之上。于是,一个强者应当有的品质——刚强、坚韧、进取……它全都具备。
⑩现在可以说了,在黄山这些名绝天下的奇石奇云奇松中,石是山的体魄,云是山的情感,而松——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补全下面的对联。
上联:黄山景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下联:绝壁松                 
说说第④段画线句“苍鹰也不去那里”有哪些言外之意。
文末赞叹“绝壁之松是黄山的灵魂”。结合文章内容,简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的。(不超过150字)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短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只年轻的鹰高傲的在蓝天上翱翔。它风驰电掣,傲然四顾,孤独地在空中盘旋。
温柔的黄鹂大胆地向它进言,说它的眼神太凌厉,太凶狠,许多动物都敬而远之,建议它把眼神变得①(温柔温暖)一些。虚心的鹰接受了黄鹂的劝告。
孔雀的美丽又给年轻的鹰一个忠告,让它改变拍动翅膀时的凶猛。在孔雀的指导下,鹰改变了它爪子的钩度与弯度,并跟孔雀学会了轻盈而又多情的在林间散步。
再后来,在丹顶鹤的热心帮助下,鹰改变了喙的弯度,变成了漂亮的流线型。
鹰的虚心立刻在动物王国里传为佳话,许多动物都一改往昔的态度和它成为了好朋友。鹰变得越来越温柔了,它不再孤独和②(寂静寂寞)了。
一条毒蛇听说了鹰的故事,半信半疑地爬到鹰和它的朋友之间,并在鹰的面前一口吞下了一只青蛙,其他动物吓得齐声大叫,都向鹰投去了求救信号。
鹰很生气,立即向蛇扑去。可是它的翅膀软弱无力,它试图用爪子抓住蛇的七寸,可怎么也抓不住,它想用喙啄蛇的头部,可还没有等它张开口,蛇就一口咬住了它的喉咙。
鹰死了,更悲哀的是:动物王国里四处传说着它的。
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根据文意,联系“更”字将最后一句话补充完整。

落叶是疲倦的蝴蝶朱成玉
⑴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⑵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⑶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的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⑷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⑹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远走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的路,而起点只有一个,终点也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了一片绿叶,却留下一条根。
⑺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⑻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絮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地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就是这个屋檐。
⑼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枯树的枝丫,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手上。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母亲那双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坑底下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⑽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⑾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向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您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⑿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地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⒀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⒁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⒂天冷了,它们一排一排地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⒃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⒄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们就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题目“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的“疲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⑸段“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这句话,并简要分析该句在文中的作用。
赏析:
作用:
分别指出第⑼段及第⑽段划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母亲的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
(2)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
作者为什么会深情地想起母亲?

冠军,曾“输在起跑线上”
①在日本大阪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110米栏决赛中, “飞人”刘翔以12秒95夺冠。比赛记录表明:刘翔的起跑反应时间是0.161秒,列8名选手中第五位。其实,在以往的许多国际赛事中,刘翔的起跑反应都慢于别人,可以说,有好几次,刘翔都是“输在起跑线上,却赢在终点”的世界冠军。
②起跑慢,刘翔依然赢了冠军。可见,输在起跑线上并不可怕,决定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地方最终成败的,往往不是起跑线上的谁先谁后。重要的是,输,不能输掉希望、输掉信念、输掉干劲,不能因输一时而输一生、输过去而输将来、输局部而输全局。对起跑线上的输,只要不悲观失望、自暴自弃,不自惭形秽、怨天尤人,而且奋起直追,一样能够变“起跑线上的输”为“终点上的赢”。
③能赢在“起跑线上”,当然好,但输在“起跑线上”,不一定就输了比赛、输了人生。同理,赢在了“起跑线上”,却输了比赛、输了人生的也不少。王安石曾在《伤仲永》中讲了一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天资聪慧,很小就会作诗,便有人花钱请他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天天带着他作诗赚钱,不让他好好读书,结果长大后“泯然众人矣”!如果把当官也算是一种人生“起跑线”,许多贪官当初大权在握,何等威风神气,但后来“权为己用,利为己谋”,终因贪欲毁掉了前程,甚至断送了生命,在事业、人生的“终点”上输得一塌糊涂。
④现如今,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许多父母不顾孩子的实际,非得让孩子学这学那,甚至“赶着鸭子上架”,或者因为孩子“起跑”不好,就沮丧地认为输掉了一切。毫无疑问,要达到同样的目标,“起跑”慢的,肯定要比“起跑”快的付出更大的代价,但只要方法得当,锲而不舍,一样能够“赢在终点”。世界冠军刘翔就是最好的例证!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什么道理?

你相信“2012末世论”吗?
①目前有一种“2012末世论”的观点,说的是2012年12月21日是人类这个物种的终结,没有人能够看到第二天的太阳。
②“近年来地震频发”,是持“2012末世论”的有力证据。但这种观点只对了一半,地震频发是事实,但这并不是近年来才发生的。实际上,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讲,全球每年发生约500万次地震,平均每天有1万多次,只不过绝大多数不被人所察觉,只能被地震仪记录下来;而因为人口在地表分布得极端不均,只有少数带来巨大损失的地震会让我们记忆深刻。2001年11月14日发生在青海昆仑的8.1级地震,是中国近半个世纪来震级最高的一次,但是因为它发生的地点和带来的损失都不够引人注目,所以很少被大众提及。
③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绝大多数地震都发生在板块边界,其中全球地震的70%分布在环太平洋地震带,15%分布在欧亚地震带,还有5%在大洋中脊,其他的10%则分布在板块内部。但是,这种统计学上的规律并不能确定地震在何时何地发生,有什么样的强度,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地震又是随机的。
④从数据统计来看,最近几年的地震也验证了这种随机性。2010年美国地质勘探局曾经发布数据:自1900年以来,全球平均每年发生16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有的年份,如1986年至1989年只有6次,而1943年则高达32次。因此,2010年以来,地震算不上频繁。
第①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第④语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因为人们至今也没有清晰地了解地震产生的机制和原理”中的“至今”能不能删除?为什么?

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下面题目。
窗外的银杏树
①已近中秋时节,窗外院子里的银杏树高大葳蕤(wēiruí)。阳光和煦,微风徐徐。满树微黄的银杏叶子在杲杲(gǎo)的阳光下跳跃着,摆动着 ,更加绚丽夺目。
②银杏树的叶子舒爽而别致。不长不短一根叶柄,连着一个打开着的折扇扇面,“扇面”上的脉络清晰,还染有一些褐色的斑点,那斑点似山似水似人似物,朦朦胧胧,充满诗意。如握在手里,似乎就是一把浓缩了的江南才子精心画制的山水画折扇。
③我站在窗前凝望着,欣赏着。
④朦胧缥缈中,我仿佛看见,一个小男生端坐在乡村学校教室的窗前,他不去看教室里的黑板,却侧头朝窗外凝望。
⑤窗外教室跟前矗立着一棵银杏树,那是一棵谁也说不清楚年龄的古老却生机勃勃的银杏树。银杏树粗大的树干不知何年何月被斫去一大块,薄薄的层层年轮裸露在外边。树冠上的主干也被斫去,只留一个侧枝歪歪地伸向院子里。整棵树远远看去,活像一只大大的拐杖。那侧枝也已经长得十分粗大,枝叶繁茂,蓬蓬勃勃,上挂一枚按时敲响的铜钟。铜钟鸣响时,银杏树的叶子便“沙沙沙”作响,小学生们便“刷刷刷”地跑进教室去上课。
⑥银杏树的叶子不时跌落下来,轻轻地飘落在小男生打开的课本上,他慢慢将课本合上,那叶子,便成了他一枚精美的书签。
⑦有人喊他的名字。是老师。老师的提问,他回答不出,却反问老师,秋天还没到,为什么银杏树的叶子会跌落下来?他的问题老师也回答不出。老师朝黑板上写字,老师衣袖太短了,露出一截胳膊。他觉得那截干瘦的胳膊酷似一截银杏树干瘦的枝干。他生了病,老师到家时看他,他近距离地看到老师的枯瘦的脸,枯瘦的脖子,枯瘦的双手。他恍惚觉得老师就是那棵古老的银杏树。
⑧其实,老师岁数并不大,正年轻。她和她丈夫原来都是大都市名牌大学的老师,不知道为什么俩人双双回到这小县城来。小男生见过她的丈夫,在她家里。瘦瘦高高的个子,白白的皮肤,年纪轻轻却有点驼背。他从他那里知道了银杏,知道了银杏树,知道了银杏树的叶子;他从他那里知道了珠穆朗玛峰,知道吐鲁番盆地;知道了太阳黑子;知道了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他坐着的时候似乎看不出什么特别,他站起来,高高的,驼着背,便觉得他也像学校院子里的那棵银杏树。小男生有些困惑;怎么老师像那棵银杏树,老师的丈夫也像那棵银杏树呢?然而,这两棵平凡的“银杏树”却深深烙印在他小小的心灵里。
⑨我依然站在窗前,凝望着窗外。
⑩银杏树的叶子依然不时跌落下来,一片,一片,一片。又一片飘落在我的书上,我慢慢地将书打开,轻轻地将叶片放进书里,那叶片便成了我的人生中一枚精美的书签
请说说作者以“窗外的银杏树”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文章第①②段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是是什么?
仔细阅读文章⑦⑧段,说说文中的老师夫妇是怎样的人?
说说你对第⑩段画线句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