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记者约翰·里德写道:“他站在那里,扶着讲台,眨着眼睛巡视人群,……显然没有注意长时间的欢呼,这欢呼持续了好几分钟。当欢呼声静下来后,他只简洁地说了一句话:我们现在将开始建立社会主义秩序!晾天动地的欢呼声便再次响起。”与这一场景直接相关的是( )
|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 B.巴黎公社的诞生 |
| C.俄国二月革命的胜利 | D.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 |
毛泽东提出下列理论与观点的先后顺序是()
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中国革命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要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
| A.③②①④ | B.③④②① | C.②③④ | D.③②④① |
“改造中国、拯救人民之路到底在何方?”1923年前后,在孙中山经历了一次次的失败之后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时,历史这样回答他()
| A.“暂时放弃政治革命,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壮大资产阶级力量后卷土重来” |
| B.“继续承认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以寻求其更大更广泛的帮助” |
| C.“采取更灵活的革命策略,争取更多的军阀倒向革命阵营,建立和巩固政权” |
| D.“真正的革命力量在广大群众之中,要联合中国共产党,广泛地发动人民群众 |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
|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
|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 |
|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历史学家陈旭麓说:“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反思开始于‘五四’前后的新文化运动,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先进的中国人通过第二次“反思”得出的启示是()
| A.只引进西方技术不能使中国实现富强 |
| B.要用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朝封建统治 |
| C.要从根本上动摇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
| D.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
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对这句话判断正确的是()
| A.事实正确,观点错误 | B.事实正确,观点正确 |
| C.事实错误,观点错误 | D.事实错误,观点正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