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翱至零口北,有畜鸡二十二者,七其雄,十五其雌,且饮且啄,而又狎乎人。翱甚乐之,遂掬粟投于地而呼之。有一雄鸡,人截其冠,貌若营群,望我而先来,见粟而长鸣,如命其众鸡。众鸡闻而曹奔于粟,既来而皆恶截冠雄鸡,而击之,而曳之,而逐出之。已而竞还啄其粟。日之暮,二十一群栖于楹之梁。截冠鸡又来,如慕侣,将登于梁且栖焉。而仰望焉,而旋望焉,而小鸣焉,而大鸣焉,而延颈喔咿,其声甚悲焉,而遂去焉。至于庭中,直上有木三十余尺,鼓翅哀鸣,飞而栖其树巅。
翱异之曰:“鸡,禽于家者也,备五德者也。其一曰见食命侣,义也,截冠雄鸡是也,彼众鸡得非幸其所呼而来耶?又奚为既来而共恶所呼者而迫之耶?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岂不畏丧其见食命侣之一德耶?且何众栖而不使偶其群耶?”或告曰:“截冠雄鸡,客鸡也,予里东鄙夫曰陈氏之鸡焉,死其雌,而陈氏寓之于我群焉。勇且善斗,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挍焉,是以曹恶之而不与同其食及栖焉。夫虽善斗且勇,亦不胜其众而常孤游焉。然见食未尝先啄,而必长鸣命侣焉。彼众鸡虽赖其召,既至,反逐之,昔日亦犹是焉。截冠雄鸡虽不见答,然而其迹未曾变移焉。”
翱既闻之,惘然感而遂伤曰:“禽鸟,微物也,其中亦有独禀精气,义而介焉者。客鸡义勇超于群,群皆妒焉,尚不与俦焉,况在人乎哉?况在朋友乎哉?况在亲戚乎哉?况在乡党乎哉?况在朝廷乎哉?由是观天地间鬼神、禽兽、万物变动情状,其可以逃乎?”
吾心既伤之,遂志之,将用警予,且可以作鉴于世之人。
(取材于李翱《李文公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貌若营群 营:迷惑 |
B.而延颈喔咿延:伸长 |
C.义而介焉者介:独特 |
D.尚不与俦焉俦:做伴 |
下列对文中各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已而竞还啄其粟。 赶走(它)之后(再)争着回来啄食那些粟米。 |
B.岂不食其利背其惠耶? 难道不受它的好处就可以背叛它的情义吗? |
C.家之六雄鸡勿敢独挍焉。 (我)家里的六只公鸡没有敢(和它)单独较量的。 |
D.昔日亦犹是焉。 |
以前也是这样的。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截冠雄鸡因外形独特而招人喜爱,受到群鸡的妒忌,不愿与它同食。 |
B.截冠雄鸡虽然勇猛好斗,但势单力孤斗不过群鸡,总是被群鸡孤立。 |
C.虽然被群鸡孤立,但截冠雄鸡在见到食物后还是招呼同伴一起享用。 |
D.作者由截冠雄鸡的遭遇联想到人世间一些类似的事情,不禁发出感叹。 |
作者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鉴于世之人”,意思是“可以给世人提供借鉴”。你认为世人可以从中借鉴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赤壁赋》中语段,完成后面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苏子愀然②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③挟飞仙以遨游④知不可乎骤得
⑤盈虚者如彼⑥而吾与子之所共适翻译下面的语句。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在第二段文字中,作者是怎样说理并表达情怀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所染
《墨子》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下,功名蔽天地。举天下之仁义显人,必称此四王者。
夏桀染于干辛、推哆,殷纣染于崇侯、恶来,厉王染于厉公长父、荣夷终,幽王染于傅公夷、蔡公毂。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 。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齐桓染于管仲、鲍叔,晋文染于舅犯、高偃,楚庄染于孙叔、沈尹,吴阖闾染于伍员、文义,越勾践染于范蠡、大夫种。此五君者所染当,故霸诸侯,功名传于后世。
范吉射染于长柳朔、王胜,中行寅染于藉秦、高强,吴夫差染于王孙雒、太宰嚭,智伯摇染于智国、张武,中山尚染于魏义、偃长,宋康染于唐鞅、佃不礼。此六君者所染不当,故国家残亡,身为刑戮,宗庙破灭,绝无后类,君臣离散,民人流亡。举天下之贪暴苛扰者,必称此六君也。
凡君之所以安者何也?以其行理也。行理性于染当。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此六君者,非不重其国、爱其身也,以不知要故也。不知要者,所染不当也。
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则家日损,身日危,名日辱,处官失其理矣,则子西、易牙、竖刀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注释】①:堪通湛,浸染之意。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染于苍则苍苍:深青色 |
B.宗庙破灭,绝无后类绝:全然 |
C.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淳谨:敦厚谨慎 |
D.其友皆好矜奋,创作比周比周:结党营私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舜染于许由、伯阳不求闻达于诸侯。 |
B.此五君者所染当又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C.以其行理也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
D.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墨子以“必择所堪,必谨所堪”,结束全篇,言辞恳切。墨子悲天悯人,谆谆教诲,告诫要交友得当,国君要用人得当。 |
B.《所染》篇以染丝为喻,说明天子、诸侯、大夫必须正确选择自己的亲信和朋友,以取得良好的熏陶和积极的影响。 |
C.《所染》文气贯穿,前后的说理具有一致性。所举基本都是正反两例,将圣王和暴君,贤臣和好佞基本相对。 |
D.墨子将国君比作丝,将臣比作染料。有良臣辅佐则“染当”,“染当”则顺天理而行,顺天理而行则可“功名蔽天下”。 |
用“/”给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身逾辱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此四王者所染不当,故国残身死,为天下。举天下不义辱人,必称此四王者。
②故善为君者,劳于论人而逸于治官。不能为君者,伤形费神,愁心劳意;然国逾危, 身逾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豁然堂记
(明)徐渭
越中山之大者,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以十数,而小者至不可计。至于湖,则总之称鉴湖,而支流之别出者,益不可胜计矣。郡城隍祠,在卧龙山之臂,其西有堂,当湖山环会处。语其似,大约缭青萦白,髻峙带澄。而近俯雉堞,远问村落。其间林莽田隰之布错,人禽宫室之亏蔽,稻黍菱蒲莲芡之产,畊渔犁楫之具,纷披于坻洼;烟云雪月之变,倏忽于昏旦。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或至游舫冶尊,歌笑互答,若当时龟龄所称“莲女”“渔郎”者,时亦点缀其中。
于是登斯堂,不问其人,即有外感中攻,抑郁无聊之事,每一流瞩,烦虑顿消。而官斯土者,每当宴集过客,亦往往寓庖于此。独规制无法,四蒙以辟,西面凿牖,仅容两躯。客主座必东,而既背湖山,起座一观,还则随失。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工既讫,拟其名,以为莫“豁然”宜。
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嗟乎,人之心一耳。当其为私所障时,仅仅知我有七尺躯,即同室之亲,痛痒当前,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不犹向之湖山,虽近在目前,而蒙以辟者耶?及其所障既彻,即四海之疎,痛痒未必当吾前也,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不犹今之湖山,虽远在百里,而通以牖者耶?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此名斯堂者与登斯堂者,不可不交相勉者也,而直为一湖山也哉?”既以名于是义,将以共于人也,次而为之记。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至游舫冶尊治尊:饮酒 |
B.既名矣,复思其义曰名:名字 |
C.及其所障既彻彻:撤除 |
D.而灿然若无一而不婴于吾之见者婴: 萦绕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若禹穴、香炉、蛾眉、秦望之属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
B.而盲然若一无所见者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C.不犹向之湖山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
D.而直为一湖山也哉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记,是古代一种文体,一般指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某物或某事有所感受,然后记下来的一种文体。《豁然堂记》就是一篇和《岳阳楼记》一样的将写景状物与议论结合起来的“记”。 |
B.文章通过描写“豁然堂”内外的景观及其带给人的感受,引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人心若为私利所阻碍,就会变得像改建前的“豁然堂”一样晦暗,以至于外界的事物什么也看不见。 |
C.前半篇记湖山胜景,如胸罗烟月;叙物产人事,恍身临其境。其中,“数十百里间,巨丽纤华,无不毕集人衿带上。”是将眼前百里美景比成人们身上绣满了图案的一带衣襟。 |
D.作品层次清晰,衔接地严丝合缝,文气贯通,顺理成章,描绘景物细致入微,语言 |
以短句为主,杂以长句,错落有致,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是为坐斥旷明而自取晦塞予病其然悉取西南牖之直辟其东一面令客座东而西向倚几以临即湖山终席不去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而后向之所云诸景,若舍塞而就旷,却晦而即明。
②由此观之,其豁与不豁,一间耳。而私一己、公万物之几系焉。
把《陈情表》选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诏书特下,拜臣郎中拜:授予官职 |
B.寻蒙国恩,除臣冼马寻:不久 |
C.凡在故老,犹蒙矜育 矜:怜悯 |
D.庶刘侥幸,保卒余年庶:但愿 |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州司临门,急于星火室西连于中闺 |
B.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
C.且臣少仕伪朝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D.报养刘之日短也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
下列有关内容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李密是蜀汉降臣,容易引起晋武帝的猜忌,所以第二段一开始他就歌颂晋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施政纲领,其意就在于奉承讨好晋武帝,获得他的好感。 |
B.李密在第二段里还向晋武帝表白自己曾热衷于做官,并不顾惜自己的名誉节操,并非不想为新王朝效忠尽力,其目的是以此来消除晋武帝的猜疑。 |
C.作者运用“乌鸟私情”的典故是为了向晋武帝表达自己也想像乌鸦那样赡养祖母对祖母尽孝,以报答她的养育之恩,情意恳切,感人肺腑。 |
D.《陈情表》保留并发扬了四字句的优点,摒弃了雕琢的陋习和庸俗的老套。文中的四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在低沉之中有声宏气壮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