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产生于农业社会,人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强调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寻重自然,保护耕地,“顺天之时,约地之宜,忠人之和”,才能做到“五谷实,草木关多,六畜落息,国富兵强” (《管子》)。2500年前的战国时期,人们发明了人工施肥法和轮作制,来解决因土地持续耕作、利用强度过大而造成的土地肥力降低问题。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以后,面对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对农产品需求压力,我国在农业生产中普遍使用化肥和化学农药,由此导致了耕地重金属、滴滴涕、多环芳烃等污染问题,影响了人们身体健康和农业经济效益。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友好型农业的生产以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为重要前提,根据生物与环境相协调适应、物种优化组合、能量物质高效率运转、输入输出平衡等原理,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的输入组织生产。通过食物链网络化、农业度废弃物资源化,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和物种多样性优势,建立良性物质循环体系,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地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统一。
(l)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在发展生态友好型社会中如何发挥“天人合一”传统思想的作用。(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分析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的依据。( 10 分)
(3)很多农民认为,下大雨就会把农作物上化学农药冲刷干净,不会损害人的健康。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需要说服农民改变观念,逐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增加使用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对此,请你提出两条可行性建议。(4 分)
《华夏时报》报道,短短一个月里已经有十余个厂家的几十款车型加入价格战,其中销量前10名的乘用车企中有8家车企都对旗下主力车型进行了降价。涉及的企业有上海通用、上海大众、一汽大众、奇瑞、东风雪铁龙、天津一汽、东风标致和东风日产。我国8家主流汽车生产企业卷入价格战,销量均比降价前有所提升。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评析: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必须不断降低商品价格。
源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很多企业面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机遇摩拳擦掌,却面临资金、技术等困难。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低碳经济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见效慢,而且少数发达国家还垄断着低碳经济的核心技术,不愿意转让。为推动企业走低碳发展之路,国家强化政策支持,包括加大则政投入力度,落实研发投入低扣所得税政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国际合作等,从而坚定了企业发展的信心。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企业面对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应怎样实现自身发展。
(2)低碳商品上市初期,价格往往会高于同类非低碳商品,但最终其价格会下降。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阐释低碳商品价格下降的必然性。
学生小明的爸爸在一家国有企业上班,每月收入3500元;妈妈在一家私营企业上班,每月收入2500元,家庭年收入8万元左右。扣除家庭正常生活开支,小明家一年节余3万元左右,现有存款40万元。最近小明的爸爸和妈妈在家庭投资理财计划上发生了争执。
爸爸的理财计划 |
妈妈的理财计划 |
||
内容 |
理由 |
内容 |
理由 |
炒股:30万元 |
股市行情看好 |
![]() |
准备支付小明大学费用 |
一家三口的重大疾病保险:每年8千元 |
医疗费用上涨 |
购买国债:10万元 |
利率比较高 |
购买汽车:贷款20万元 |
比同事的车子要高档些 |
购买汽车10万元 |
省钱省油,经济实用 |
如果你是小明,请分别指出爸爸、妈妈理财计划中的不足之处,并说明理由。
2010年l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材料:《建议》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为此,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渊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提高城乡中低收入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事业的比重,扩大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居民消费预期。
结合材料,运用“收入与消费关系”的知识,说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对扩大消费的意义。
汶川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遭受的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灾害损失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在这么短的时间完成恢复重建任务,是我们战胜自然灾害的又一伟大壮举。恢复重建中有很多创新和探索,值得认真总结。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把城乡居民住房、学校、医院重建放到优先位置。第二,坚持规划先行,科学指导灾后恢复重建。第三,坚持统筹兼顾,将恢复重建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第四,坚持举全国之力,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援灾区重建。第五,坚持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灾区群众在恢复重建中的主体作用。
结合材料,分析灾后恢复重建宝贵经验的哲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