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白云亭》一文。(15分)
谒寇莱公①祠堂,登秋风亭,下临江山。是日重阴微雪,天气飂飃②,复观亭名,使人怅然,始有流落天涯之叹。遂登双柏堂、白云亭。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然南山重复,秀丽可爱。白云亭则天下幽奇绝境③,群山环拥,层出间见④,古木森然,往往二三百年物。栏外双瀑泻石涧中,跳珠溅玉,冷入人骨。其下是为慈溪,奔流与江会。余自吴入楚,行五千余里,过十五州,亭榭之胜无如白云者,而止在县廨⑤听事之后。巴东了无一事,为令⑥者可以寝饭于亭中,其乐无涯,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何哉?
【注】①〔寇莱公〕北宋名相寇准。②飂飃〔(liáolì)〕凄冷的样子。③〔绝境〕超过一切的美妙境界。④〔间(jiàn)见(xiàn)〕和“层出”意思一样,都是山峰很多的意思。间,更迭。
⑤〔廨 xiè〕官署,旧时官吏办公处所的通称。⑥〔令〕知县。下文“阙令”中的“令”,同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下临江山 ( ) ②亭榭之胜 ( )
③止在县廨听事之后( ) ④阙令动辄二三年( )下列各句与例句中“而”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而阙令动辄二三年,无肯补者
A.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 B.近者热而远者凉 |
C.跪而拾之以归(《赵普》) | D.默而志之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1分)
白 云 亭 则 天 下 幽 奇 绝 境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堂下旧有莱公所植柏,今已槁死。 (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赵普》)请用自己的语言说说白云亭为什么被称为“幽奇绝境”?(4分)
课外文言阅读。
鸣机夜课图记
[清]蒋士铨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记母教铨时,组绣纺绩③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④相间。儿怠,则少加槚楚⑤,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注释】①四子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②波、磔(zhé):汉字书写笔画。③组绣纺绩:刺绣、纺织。④轧轧:纺织机的声音。⑤槚(jiǎ)楚:用于责打的大条等。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母日授四子书数句()组绣纺绩之具,毕陈左右()
无误,乃已()④既识,即拆去()下列对加点字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解衣以胸温儿背蒙辞以军中多务
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A.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不同。 |
B.两个“以”字的意思相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相同。 |
C.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相同。 |
D.两个“以”字的意思不同,两个“方”字的意思也不同。 |
翻译下列句子。
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文中母亲的教子方式,你是否认同?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桃花源记》选段,完成文后后面的题。(共9分)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现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扶:顺着,沿着 |
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延:请,邀请 |
C.后遂无问津者津:渡口 |
D.问所从来,具答之具:全,都 |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武陵人捕鱼为业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B.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C.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便扶向路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复前行,欲穷其林 |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和判断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选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 |
B.选文在写法上以“桃花”为线索,以空间地点的变化为顺序先写渔人发现桃花林,接着写渔人进入、停留、离开桃花源,最后写渔人再寻桃花源,层次结构非常清楚,可见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底。 |
C.这篇课文陶渊明成功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实中有虚,以“不复得路”“未果”等句写出仙境在恍惚间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人觉得如梦如幻,这其实是作者一种不满现实的精神寄托。 |
D.选文作者是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字元亮,一说名潜,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选文本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后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并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鹤唳云端()②私拟作群鹤舞空()
③徐喷以烟()④鞭数十()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心之所向昂首观之 | B.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 |
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 | D.拔山倒树而来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幼时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趣事?
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物外之趣”吗?说一件事给大家听听。(不少于80字,4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 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
①明察秋毫察:()②私拟作群鹤舞空拟: ()
③项为之强强:()④鞭数十,驱之别院鞭:()选出下列“之”的用法与其他三个不同的一项()
A.故时有物外之趣 | B.何不试之以足 |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 D.观之正浓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②神游其中,怡然自得。文章写了作者童年生活的哪几件“物外之趣”?
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为什么会产生“物外之趣”?
阅读下面三段古文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丙文: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遂不得履(2)以丛草为林(3)其剑自舟中坠于水翻译下列两句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2)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甲乙 两则寓言共同讽刺的是什么样的一类人?
丙文描绘了一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