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12分)
(一)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日:“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二)李家洼佃户董某父死,遗一牛,老且跛,将鬻①于屠肆。牛逸,至其父墓前,伏地僵卧,牵挽鞭捶皆不起。村人闻是事,络绎来视。忽邻叟刘某愤然至,以杖击牛日:“其父堕河,何预于汝?使随波漂流,充鱼鳖食,岂不大善!汝无故多事,引之使出,多活十余年,致其奉养,病医药,死棺敛。且留此一坟,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汝罪大矣!就死汝分,牟牟②者何为?”盖其父尝堕深水中,牛随之跃入,牵其尾得出也。董初不知此事,闻之大惭,自批其颊曰:“我乃非人!”急引归。数月后,病死,泣而埋之。
[注]①鬻(yù):卖。   ②牟牟:通“哞哞”,牛叫声。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张元之 ( 责备 ) B.速医治之 ( 邀请 )
C.一牛,老且跛 ( 留下 ) D.之使出 ( 牵,拉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今人所弃而死不足外人道也
B.若见不收养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C.将鬻屠肆欲有求我也
D.杖击牛曰愿陛下托臣讨贼兴复之效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叔父感其言,遂许焉。 ②岁需祭扫,为董氏子孙无穷累。
人与动物亦可心灵相通。请结合两文内容,简要分析两篇文章共有的思想意义。(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孟尝君有舍人①而弗悦,欲逐之。鲁连②谓孟尝君曰:“猿狝猴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历险乘危,则骐骥③不如狐狸。曹沫④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使曹沫释其三尺之剑,而操铫鎒⑤与农夫居垅亩之中,则不若农夫。故物舍其所长,之其所短,尧亦有所不及矣。今使人而不能,而谓之不肖;教人而不能,则谓之拙。拙则罢之,不肖则弃之,使人有弃逐,不相与处,而来害相报者,岂用世立教之道哉!”孟尝君曰:“善!”乃弗逐。
【注释】 ①舍人 ②鲁连:姓鲁名仲连,也称鲁连。齐人,游侠义士。③ 骐骥:千里马。④曹沫:鲁庄公时的武士。⑤铫鎒:农具
下列四组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鱼鳖为佣耕,何富贵也?
B.故物舍所长食之不能尽
C.来害相报者时时间进
D.弗逐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翻译句子。
曹沫奋三尽之剑,一军不能当。
说说本文蕴含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1)邑人之 ()(2)日仲永环谒于邑人()
(3)不敢稍约 ()(4)弗怠()
翻译下面的句子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细读选文,用原文的文字填好下面的表格。

姓名
幼时
成年
原因
方仲永

泯然众人矣

宋濂
嗜学

勤且艰

苏世长讽谏
武德四年,王世充平后,其行台仆射苏世长,以汉南归顺。高祖责其后服,世长稽首曰:“自古帝王受命,为逐鹿之喻。一人得之,万夫敛手。岂有猎鹿之后,忿同猎之徒,问争肉之罪也!”高祖与之有旧,遂笑而释之。
后从猎于高陵,是日大获,陈禽于旌门。高祖顾谓群臣曰:“今日畋,乐乎?”世长对曰:“陛下废万机,事畋猎,不满十旬,未为大乐。”高祖色变,既而笑曰:“狂态发耶?”对曰:“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尝设宴披香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高祖曰:“卿好谏似直,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诡疑是炀帝?”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帝王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造。诚非所宜!臣昔在武功,幸当陪侍,见陛下宅宇,才蔽风霜。当此时,亦以为足。今因隋之侈,人不堪命,数归有道,而陛下得之,实谓惩其奢淫,不忘俭约;今于隋宫之内,又加雕饰,欲拨其乱,宁可得乎?
【注】①畋:打猎 ②倾宫鹿台:高耸的宫殿和楼台。鹿台,纣王所修的台,这里指披香殿的台。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高祖责其后(降服) B.万夫手(收)
C.陛下万机(废除) D.诚非所(应当)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遂笑释之由是则生有不用者
B.后从猎高陵相与步中庭
C.实谓惩奢淫如土石何
D.今于隋宫内骈死于槽枥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句话的意思。
(1)为臣私计则狂,为陛下国计则忠矣。
(2)此殿隋炀帝之所作耶?何雕丽之若是也!
苏世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阅读文言文选段《晏子谏景公》,完成下面题目。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朝堂的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思是听您的话。
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公狐白之裘(2)晏子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
读了这个故事,你认为文中的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晏子对齐景公说这段话,目的是提醒执政者要怎么做?(第二问请用学过的文言文原文回答)

阅读《鱼我所欲也》,回答下面题目。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下面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故患有所不辟也
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乡为身死而不受
D.是亦不可已乎?

下面句子翻译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是亦不可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这也不是可以的吗?这就叫做失去了他的天良。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译文: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
C.乡为身死而不受。
译文:从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D.贤者能勿丧耳。

译文:(只不过)贤者能不丢掉它罢了。
选出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A.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首段用“舍鱼而取熊掌”的常情来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
C.第二段主要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不应为物欲所获而丧失本心。
D.文中运用了不少排比和对偶句,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富于文采和气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