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B.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C.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D.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疾:快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西:向西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限:限制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B.

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C.

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

D.

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文言断句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共11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选自《桃花源记》)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选贤能() (2) 阡陌交通()
(3)货其弃于地也 ()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请结合文句谈谈你的理解。


[乙]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留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

阅读《三峡》
①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⑴夏水⑵素绿潭
⑶绝⑷林寒涧
翻译下列语句。
⑴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天高地厚华夏情。
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以上选段中第二自然段相比,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译文:石潭里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似的。阳光向下一直照射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的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逗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
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2分)盖 竹 柏 影 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无与为乐者 ()⑵ 余强饮三大而别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写出两句),并以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友情的句子:
理由:

(12分)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释下面的划线词语
无与为乐者( )⑵至承天寺( )
⑶怀民( )⑷相与步于中庭(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第句,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三峡
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⑶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⑷每至晴处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本文选自《》,作者,是北魏著名的家、家。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巘多生怪柏哀转久 B.三峡七百里中非亭午夜分
C.其间千二百里飞漱其间 D.巴东峡巫峡长猿鸣声泪沾裳

文段写景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先写山,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后写水,则描绘不同的不同景象。
全文看,第⑷段中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
⑴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