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 "也,寡人反取病 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敢

加:虚夸,夸大

B.小信未

孚:使信服

C.忠之

属:属于

D.齐人也, 盗。

坐:因……获罪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 ╲齐 习辞者也

B.可 一战╲吾欲辱之,何

C.战 长勺╲今民生长 齐不盗

D.登轼 望之╲出淤泥 不染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文言实词 文言虚词 课内文言文阅读 文言翻译 文言文阅读综合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
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杨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众皆泣。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下列句中的“以”与“重赏以令死士”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宜相与致死守其邑 B.扶苏数谏故
C.今诚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D.啮人,无御之者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 )

A.文段记述了一位县令的妻子,在叛军兵临城下,举县不知所措之时,挺身而出,发动胥吏百姓进行抵抗。以弱胜强,击退叛军,保住了城池。
B.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能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
C.文段选取了人物的典型言行来塑造人物性格。杨氏与夫君李侃的对话,显示其“忠”;对智吏百姓的激厉,显出其“智”。
D.本文着力刻画了一个深明大义、有勇有谋、恭敬孝顺、热爱国家的烈妇形象。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则人谁肯(2)其必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4)侃率之以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译: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译: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下面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陶渊明《桃花源记》)
(乙)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注释】①枲:xǐ,麻。
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
如外人()⑵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⑶此公欲来,能否()⑷麻枲之()
与“入山之大穴”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具答之 D.辍耕之垄上

给下列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子果来勿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__
⑵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
__
(甲)(乙)选文为我们描绘了人们怎样的生活图景?
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狄青出奇兵
宝元中,党项犯塞,时新募“万胜军”,未习战阵,遇寇多北。狄青为将,一日尽取“万胜”旗付“虎翼军”,使出战。虏望旗,易之,全军径①趋,为虎翼所破,殆无遗类。又青在泾原,尝寡当众,度必以奇胜。预②戒军中,尽舍弓弩,皆执短兵器。令军中:闻钲一声则止;再声则严阵而阳却③;钲声止则大呼而突之。士卒皆如其教。才遇敌,未接战,遽④声钲,士卒皆止;再声,皆却。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时虏人谓青为“天使”。钲声止,忽前突之,虏兵大乱,相蹂践死者,不可胜计也。(《梦溪笔谈》沈括)
【注释】①径:一直。 ②预:事先。 ③阳却:装着退却。④遽:突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 分)
(1)未战阵()(2)以寡当众()
(3)必以奇胜()(4)士卒皆其教()
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使出战具答(《桃花源记》)
B.尝寡当众尽吾齿(《捕蛇者说》)
C.虏望真不知马也(《马说》)
D.再声则严阵阳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不染(《爱莲说》)

翻译下面句子。
(1)虏人大笑,相谓曰:“孰谓狄天使勇?”
(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3)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文章在塑造狄青出兵之奇时为何反复写到虏人?

何陋轩记 【明】王守仁
昔孔子欲居九夷,人以为陋。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①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②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夷之人其好言恶詈③,直情率遂。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④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⑤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 “何陋”,以信⑥孔子之言。
嗟夫!今夷之俗,崇巫而事鬼,渎礼而任情,然此无损于其质也。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而予非其人也,记之以俟来者。(选自《王文成公全书》,有删节)
【注释】①蔡:周代古国。②上国:国都。③詈:骂。④郁:阻滞。⑤莳:栽种。⑥信:通“伸”,伸张。
下列句中的“以”与“人皆予自上国往”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祭尉首 B.其境过清
C.杀之应陈涉 D.我日始出时去人近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将其地(2)于是人之吾轩者
(3)因之曰 “何陋”(4)记之以来者

(1)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
译文:
(2)诚有君子而居焉,其化之也盖易。
译文:
阅读全文,请概述作者写《何陋轩记》的目的。

阅读《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个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一)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二)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颓然:
(2)微斯人,吾谁与归微: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翻译: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翻译:
仔细阅读以上两个选段,将下面的分析补充完整。(前一空用原文回答,后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
范仲淹遭遇贬谪之后,置个人得失于度外,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仁人志士应该具有“”的政治抱负;这一年,同样因“庆历新政”被贬的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通过对和对游人之乐的叙述,表达了自己 的情怀。这两篇文章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彰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