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保存不当的食品和衣物表面很容易发霉,这是空气中的霉菌孢子在食品和衣物表面大量繁殖导致的。霉菌的生活受哪些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呢?小平对此进行了探究,他的实验过程如下:
| 组别 | 
   A | 
   B | 
   C | 
  
| 处理 | 
   干燥环境 | 
   潮湿环境 | 
   潮湿环境 | 
  
| 方法 | 
   将烤干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湿润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温暖环境里 | 
   将 ① 的馒头片置于塑料袋中,扎紧袋口,放在 ② 环境里 | 
  
| 实验结果 (一周后观察)  | 
   不发霉 | 
   发霉 | 
   不发霉 | 
  
分析实验,回答:
(1)通过A与B的对照实验,小平想探究的问题是:                       ;这一对照实验的变量是        ;分析实验结果,小平得出的结论应该是:                              。
(2)为了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小平设计的C组实验与B组实验形成对照,C组中的①、②的条件分别是       和        。
(3)通过小平的实验,请你说出一种防止食品发霉的方法:            。
如图所示是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实验装置,根据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1)甲装置试管中收集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了.
 (2)孙悟同学利用甲装置进行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下表:
| 试管与台灯的距离(厘米) | 
   10 | 
   20 | 
   30 | 
   40 | 
  
|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 
   60 | 
   25 | 
   10 | 
   5 | 
  
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3)利用乙装置研究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时,为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扰,应对该装置进行
处理,一段时间后,玻璃管中红墨水向(左、右)移动.
 (4)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获取光合作用制造的,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请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提出两项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措施:①;②.
分析题(每空1分,共10分)
 有人作了如下的实验
 A实验: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一只鸡的体内,不久,此鸡死亡。
 B实验:取灭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另一只鸡的体内,经过几周后,让此鸡的体内产生抗体,然后,再取活的禽流感病毒注射在它的体内,结果它存活下来。
 据上述实验回答:
 (1)B实验中说明鸡产生了抵抗禽流感病毒的,鸡产生的这种免疫是________免疫。
 (2)将另一种病毒注射经过B实验处理的鸡体内,鸡是否存活?_______________。为什么?。
 (3)人类的计划免疫中,相当于上述实验中的。
 (4)A实验中的鸡在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5)带病毒的鸡对健康的人来说是______________,健康人是可称______________,病鸡焚烧或深埋属于传染病预防措施的。对鸡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属于传染病预防的。
李阳在学习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后,大胆地提出了自己的假设:绿色植物新鲜的叶片能够进行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验证该假设,他设计了一个实验:按照右图装置,将装有新鲜叶片的瓶子放在黑暗的地方,一段时间后往瓶子里注入清水,观察试管中澄清石灰水的变化。请根据文字回答问题:
 (1)李阳设计的实验,其预期结果应该是:实验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因为新鲜的叶片进行作用,使瓶子内的气体增多。
 (2)如果在实验开始时把该装置放到适宜的阳光下,则澄清的石灰水不会变浑浊,因为新鲜的叶片进行作用,释放了氧气,并吸收了作用放出的气体。
 (3)刘伟同学看了李阳的实验设计后,给李阳提了一个建议:应该再准备一套装置,瓶子里装上开水烫过的叶片,放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
当我们细细咀嚼馒头时,会感觉到有甜味。李阳同学猜测:在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下,是唾液使淀粉变甜的。为了验证这一猜测,他做了如下实验:
 I:取适量新鲜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将口漱净,取4毫升唾液放入小烧杯中备用。
 II:取一只洁净的试管,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1)李阳同学将馒头切成碎屑并做成浆糊,这是为了模拟。
 (2)实验过程D中,加碘液后试管中的物质未变蓝色,原因是。
 (3)李阳同学的实验目的是观察的消化作用。
 (4)刘明同学认为李阳的实验设计不完善,应该改进:再取一支试管,编号为2号试管,进行相似的操作,其中,过程B中的“滴加唾液”改成滴加,其余步骤不变。在过程D中,加碘液后2号试管中的物质颜色为。
向A、B、C三支试管个加入2ml淀粉糊,再向A中加2ml清水,向B、C中各加入2ml唾液,再向C中滴入一滴稀碘液。
 ①三个试管中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哪支变蓝哪支不变色);
 ②将三支试管充分振荡后放入37℃的温水中水浴10分钟,十分钟内C试管的变化是,A、B试管_________________(“蓝色褪去”还是“无明显变化”);
 ③十分钟后再向A、B中各加几滴稀碘液,A的变化是_______,B内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B内的现象证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实验中设置A的目的是与B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