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育家办学需要最高力量推动
笑蜀
一个人就是一部传奇,一个人就是一座丰碑,一个人就是一个时代,这是民国诸多教育家共有的特点。没有这样的真教育家,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于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温家宝总理会反复呼吁,必须敢于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倡导教育家办学。
教育家是什么模样?想想陶行知、蔡元培、张伯苓、梅贻琦、刘文典,我们就不难发现.教育家脸上都有光。那是自信之光、荣耀之光、尊严之光。而那种光,无一例外地,都来自他们对教育的信仰。
这正是他们之为教育家,之为真教育家的最重要的品质,或者说条件。对教育的信仰,必然激发他们对教育的无限忠诚和热爱,这就注定他们投身教育不是为了钻营,不是为了往上爬,不是为了个人功利。
他们是圣徒,他们脸上的光,是圣徒之光。教育不是他们的俸禄与道具,他们不会拿教育做敲门砖。有信仰的人因投身教育而宁静,而满足,他们做教育,既是入世,即为了救国救民,更是出世,即为了超越,为了自己的灵魂,为了诗意的栖居。
教育是他们的宗教和生命,甚至高于他们个人的生命。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为保护卷入学潮的学生,不惜与蒋介石当面顶撞。他们爱教育不是抽象的,具体表现为爱学校,爱教授,爱学生,像刘文典那样,爱到了不要命的地步。这方面最惊心动魄的,最感人的,是抗战时期的大学校长。中国大学西迁的千里流亡途中,他们像老鹰一样护佑着自己的学校和学生。正因为这种对教育的大爱,抗战时期最艰难困苦中的中国大学,其成就却达到了中国历史的最高峰。
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代一代真教育家打造出来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一代一代真教育家用自己伟大的人格,不仅为自己、为教育争得了尊严,而且为我们民族争得了尊严。
我们这个文明古国,本不缺教育家。改革开放前后,有匡亚明、刘道玉及至当下朱清时等教育家。但他们惨淡经营,难于突围,中国教育亟待拨乱反正,教育家办学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但正是在这点上,恰恰太多误区,太大阻力。
种种误区和阻力,既有认识上的糊涂,更多的,还是既得利益使然,这就需要政治的强势推动。教育改革本质上是为教育的尊严而战,而且是背水一战。能否像当年小平挂帅教育改革那样,以最高力量推动,以铁腕斩断既得利益的包围和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脱颖而出,像他们的前辈那样,成就自己的新传奇、新丰碑,新时代,这是能否挽回教育尊严之关键所系,更是能否为我们民族开创未来之关键所系。
新年以来,温家宝主持召开的教育改革座谈会即达五次之多,强调教育家办学为其重要议题,从这里,或不难读到教育改革的希望。
(选自《南方周末》,有删改)
对文中“真教育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百年中国之所以不倒,关键在于我们真教育家打造出的真教育、真大学、真殿堂。
B.真教育家最重要的品质与条件就是拥有自信、荣耀与尊严,他们对教育有着深刻信仰。
C.真教育家办教育,既要入世,为了诗意的栖居;更要出世,为了救国救民。
D.真教育家视教育高于个人生命,最惊心动魄与最感人的当属时任安徽大学校长的刘文典。

从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现状来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教育目前的困境,最主要的是观念和认识上的误区,教育者没有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理想。
B.改革开放后,我们涌现了匡亚明等一大批真教育家,他们办教育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活力。
C.虽然教育改革难度大,但事关教育的尊严和民族的未来,我们必须从本质上对教育进行改革。
D.中国教育发展到了需要拨乱反正的地步,最重要的突破口在于增加中央和地方教育经费的投入。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坚信,在很短时间内中国教育会有一个质的飞跃,会有一大批教育家来办学。
B.时代与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的校长尽可能从管理上的繁文缛节中抽出身来,尽可能有更多时间走进课堂。
C.我国教育改革不应生搬硬套外国经验,也不应以行政长官意志去限制和约束生动、多元、鲜活的教育实践。
D.我们要以最高力量推动教育家办学,打破既得利益的包围与纠缠,让朱清时那样的教育家成就自己的传奇。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警惕戏曲的自我迷失
季国平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国门打开,世界多元文化互相间不断交流,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一道成长。舞台争奇斗妍,剧目丰富多彩。当然,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戏剧如何发展,是戏剧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多年来,戏曲界的同仁们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一个倾向性的问题应该引起注意,这就是,当今戏曲存在着自我迷失的危险。
所谓戏曲的自我迷失,是指当下的戏曲界有不少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误区,最突出的有三点。一是趋同。这里既有创作手段和艺术风格的趋同,盲目融入或简单搬用其他舞台艺术,泛用歌舞,丢失了戏曲自身的面貌和风格,消解了戏曲以及剧种的个性。还有,就是主创人员的趋同,从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甚至表演,各地纷纷邀请名家加盟,惟独忽略了戏曲以及剧种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二是自鄙。以为传统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结果是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也就是去戏曲化;误以为西方话剧等舞台艺术重视人物塑造,戏曲先天存在着不重视人物创作的弊端,用话剧等西方艺术简单地改造戏曲。其实,只要有一点中国戏曲史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从传统戏曲形成开始,就把人物的创造作为评价剧目和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准,说戏曲不重视人物创造,不是认识的肤浅就是主观的误解。当下戏曲的表演水平整体在下降,所谓“塑造人物”往往成了掩饰表演不足的一大借口。
三是自大。有一些主创人员并不真正懂得戏曲,不尊重戏曲,却不肯虚心学习,从外来艺术得了一点皮毛,就自以为是,妄言“创新”,以当下戏曲救世主的面貌出现;或者表面上说是尊重,却因不懂戏曲,或者是不了解剧种特性,自以为“以歌舞演故事”就是戏曲,脱离传统,盲目“创新”。如此产生的剧目只能是不伦不类的“四不像”,这样的自大和盲目对戏曲是有害的。
我们这样讲并不是反对戏曲的发展和创新,一部中国戏曲史就是在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我们固然担心西方文化和当代娱乐对戏曲的冲击,但更担心戏曲的自我迷失,迷失是慢性自杀。当戏曲遭遇现代文明、出现困境之时,我们更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主创人员要敬畏戏曲传统,不要瞎折腾;理论工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批评的勇气,不要胡吹捧;主管文化部门要尊重戏曲规律,不要乱指挥。如此,戏曲才有未来,才有希望。
当然,戏曲的自我迷失,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对艺术创新的倡导和有关的评奖办节等。对于戏剧工作者来说,自身要有清醒的头脑和理性的眼光。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现代社会,戏曲和21世纪的人类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形式优势自身就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中国戏剧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本身是戏剧向前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当代的戏剧工作者应该担负起应有的历史职责,对当今戏曲的自我迷失保持警醒。
(2008年11月21日《人民日报》)
下列说法不属于“戏曲的自我迷失”的一项是()

A.融入或借鉴其他舞台艺术。
B.去程式化和行当化,也就是去戏曲化,用话剧等西方艺术简单地改造戏曲。
C.“以歌舞演故事”,脱离传统,盲目“创新”。
D.当下的戏曲界有不少认识和创作实践上的误区。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由于认识的肤浅或者主观的误解,有人认为我国传统戏曲不重视人物创造,其实传统戏曲从形成开始就把人物的创造作为评价剧目和优秀演员的重要标准。
B.传统戏曲落后于时代,落后于西方话剧、音乐剧等舞台艺术,因此必须重视戏曲的发展和创新。
C.当戏曲遭遇现代文明、出现困境之时,我们应该把握特点,强化风格,寻求超越,解决好戏曲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D.中国戏曲史表明,传统戏曲一直是在传承和革新中发展的。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化和当代娱乐对戏曲的冲击的危害,远远大于戏曲的自我迷失。
B.对艺术创新的倡导和有关的评奖办节等,导致了戏曲的自我迷失。
C.戏曲的独特魅力和形式优势,中国戏剧的文化基因和优良传统,这些都是戏剧向前发展的有利因素。
D.只要主创人员敬畏戏曲传统,理论工作者有敏锐的眼光和敢于批评的勇气,主管文化部门尊重戏曲规律,我国戏曲就一定大有希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孤独者的自由
冯骥才
与左拉的关系,贯穿着塞尚的一生。
这两位巨人的友谊,始自1852年.那一年他们一同进入艾克斯的包蓬中学.左拉12岁,塞尚13岁.他们志趣相投,很快结为伙伴.学习之外,一起去游泳,钓鱼,爬山,人高马大的塞尚还成了弱小的左拉的保护者,后来他们都千里迢迢北上巴黎,左拉从文,塞尚事画.从成长到成功几乎全在一个城市里,但为什么他偏偏要把自己的挚友塞尚写进小说,并写出一个艺术事业上彻底失败的人物呢?
我们去艾克斯那天正赶上周末。
一扇不起眼的暗红的门板,门两旁的石墙快给从院内涌出的繁盛的绿藤整个包住了,"塞尚画室"的标志牌也给遮住,看上去不像是"故居",好像塞尚还在里边.我屈指敲门.门声一响,忽然弄不清是想敲开塞尚的家,还是想敲开藏着许多秘密和答案的历史。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印象派的形成期,巴黎的画家们正酝酿着绘画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虽然塞尚也是这运动的一员,但他无法融入这个画家群体.可以说,在当时的法国,他是另类中的另类,塞尚实际上是埋藏在早期印象派中的一个叛逆。
于是他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他孤单无助,天天被各种攻击打得满身弹洞;惟一能够给以支持的是他"人生的伙伴"——左拉,可是就在这"生死关头",左拉忽然把他拉进那部《杰作》中,把他写成一个固执己见,终生失意而无可救药的画家,最后走投无路而自杀!
其实,早在他们到达巴黎之时已经分道扬镳,虽然,他们彼此往来,相互赠书赠画,友谊看似延长着,实际上却没有加深.塞尚不主张画家做太多抽象的文学思考.他认为画家应该用眼睛去观察自然,头脑只是用来研究表现方法.他在自己的世界里涉入愈深,就与左拉的世界距离愈远.左拉与马奈等人的志同道合远远超越了同塞尚源自童年那一份久远的情谊.左拉完全不了解失意潦倒的童年挚友塞尚,对自己却一如往昔的情真意切!故而在人生的意义上,左拉对塞尚的打击是带有毁灭性的.
走进塞尚故居的大门,暗红的百叶窗全都打开着,简简单单,没有任何装饰,却令人感到它内在的丰富,浓郁,神秘,寂寞,还有浸透塞尚一生孤独的气息。
显然,左拉完全清楚《杰作》对于塞尚本人意味着什么了。
尽管如此,塞尚表现得很平静,他实在太在乎与左拉这份情谊了!可以说他对左拉的友谊是他人生"最大的情感".当然,他与左拉中断了一切往来与书信.这一切,左拉当然明白,但却并没有任何良心的的触动,也没有任何主动和解的表示.左拉曾从巴黎到艾克斯来看望另一位友人,居然没有与塞尚通个信儿.塞尚得知后,缄默无语,甚至脸上任何表情也没有.他把自己的内心遮盖得严严实实.1902年9月,当塞尚听到左拉煤气中毒而身亡时,当即震惊得几乎跌倒,一连几日,坐在画室里,不住地流泪.对于一个真正的男人,失去友谊与失去爱情一样都是深切的痛苦。
这痛苦一直伴随着他艺术上的孤独。
当然,历史证明塞尚最终得到成功.人们终于明白,塞尚是一个艺术的先觉者.但先觉者在他坎坷又漫长的历程中,总是喝尽了孤独的苦酒。
从塞尚的故居走出,登上后边的高地,便可远眺圣维克多山.这座山雄伟又坦荡的形象由于数十次出现在塞尚的笔底而闻名天下.广袤的山野上,村庄,树林与丘陵黄黄绿绿,全是塞尚的色块;在阳光下,一切景物强烈又坚实的轮廓,使我们想起塞尚有力的笔触,还有他那句诗意的话:"我们富饶的原野吃饱了绿色与太阳。"
晚年的塞尚依然天天背着画架与画箱在山道上上下下,在写生中,他时时会走过阿尔克河.半个世纪前,他和左拉常来这里钓鱼和游泳.喧响的河水多么像他们往日的欢声!1906年,艾克斯的图书馆为左拉制作一尊胸像,塞尚被邀请参加揭幕仪式.塞尚与左拉共同的老友纽玛·柯斯特讲话时,回忆起他们的童年往事,塞尚忽然失声痛哭,而且劝慰不止.这哭声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震动,并由此忽然懂得这位艺术家内心深厚的情感和深切的孤独。
但是不要以为孤独仅仅是人生的不幸。
塞尚说:"孤独对我是最合适的东西.孤独的时候,至少谁也无法来统治我了。"
他说出孤独真正的价值。
本文在写作上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叙议结合,作者三次写到塞尚的故居(或周围环境),请简要分析三次描写的作用。
全文最后一句话中,"孤独真正的价值"指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紧挨着我们家的地头有一块怕人的、黑黢黢的洼地,大家都管它叫“地狱”。它三面由陡坡环绕,活像一口深锅,只有一个隐没在晦暗、神秘的密林里的出口。山坡上长满了杂乱的灌木、黄檗、千金榆幼树、乌荆子、野樱桃树和一些乱七八糟的玩意儿。林丛间荒草蔓生,它们只宜于作羊饲料。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扫石南、蕨草、木贼、藜芦和其它一些无用的野草。“地狱”里人迹罕到,阴阴森森,人们来到这里,心都会不由自主地紧缩起来,那里惟一有生命的东西是一眼泉水,它从洼地底层布满青苔的山岩下涌出来,经过一段不长的曲折流程,流到外边的广阔天地里,然后在那里消失。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这种水流的喧闹声被三面陡坡折回来,在森林中回荡,变得更响了。溪流日夜不息的声响给这个阴森可怖的地方蒙上了更神秘的色彩。               
                                     ——《铃兰花》
文章第一段中写到的“地狱”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嘴来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慈母,我的严师。
——《我的母亲》
选文第1段就全文来说,在内容与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选文第2段说母亲重罚“我”后,却“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说明母亲有怎样的性格?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在西湖的柔被里
王清铭
①我是在古诗词里阅读过西湖的,对西湖的灵秀多姿向往已久。在踏入西湖游艇的时候,我脑海马上映同柳永《望海潮》中描摹的美丽景观:“重湖叠清嘉。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鹤林玉露》中说全主完颜亮听到这句词:“遂有投鞭渡江之志”。我倒是遂多年的心愿,只是我来的时候离“三秋”还早,无法像白居易那样到“山寺月中寻桂子”,有让我看西湖的潋滟水光好。
②西湖的堤展现她优美的曲线,婀娜多姿的,堤岸上杨柳婆娑,姿态柔美的柳和轻漾的水波非常和谐。远看苏堤和白堤,“草绿裙腰一道斜”。这绿是杨柳的倩影,裙腰就是款款多情的堤岸,岸上的桥,玉带桥和断桥,仿佛腰上的佩饰。西湖的柔媚,再加上水的柔情,呈现女性的美丽特点,难怪苏轼要把西湖比作西子,说她淡妆浓抹总相宜。
③遗憾的是我没有看到十里荷花的壮观。风雨亭附近和断桥边等地方,我只看到上块的莲田,只有荷花零星地绽放着。但西湖清澈的水是碧绿的,仿佛许多莲叶铺展着,颇能弥补我无法欣赏“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缺憾。远处,雷峰塔和另一山上一座不知名的阁楼,仿佛玉螺髻,恍然觉得那些宋代的采莲女并未走远。“羌管弄晴,渔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我沉浸在柳永词的意境中。简朴的牧歌式的生活,真让我发思古之幽情。
④导游在介绍西湖的景点。我一直以为欣赏风景是个人化的,只要用心和景物进行交流,自己总会获得一些人生的感悟。西湖的水是清撤的,可以用来清心,清洗我们身上和心上的尘垢。
⑤我没浸在如水一样的思绪中的时候,导游介绍,原来白居易、苏轼在这里为官,西湖淤泥沉积,湖水浊臭,水流横溢。为疏滩西湖,造福百姓,他们带领百姓挖淤泥,挖出的淤泥就堆积成堤岸,在岸的两边种植柳树和榄树等,于是就有了风光旖旎的白堤和苏堤。美国的风景产生于淤泥之土,这是我这前所没有想到的。西湖还要杨公堤,新中国也注意建设西湖美景,现在西湖平均33天换一次水……
⑥人们歌颂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格,但忘记了荷花经常长在养斜充足的淤泥之中,柳永看到了十里荷花当是在苏轼为西湖清淤之前,荷花多,说明西湖该清理了。后来荷花来了,建设了苏堤。这样想着,我就不再为无缘欣赏“映日荷花别样红”而抱憾了。
⑦行程有限,我们没有孤山访梅,因为现在不是梅花凌寒独开的季节。不过我还是想起了那个“梅凄鹤子”的诗人隐士林道,其实生活在现代社会,不需要隐居,只要有一点淡薄名利之心就可以了。
⑧下游艇后,我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这位执著于爱情的风尘才女仅过了三个月的幸福生活就与爱人挥泪相别,情意难忘的小小,守着对爱人无悔的思念。坚贞的爱恋,伤心而亡。这段往事让后人题咏无效。后人在墓上建起“慕才亭”,为她遮薇风雨。在心里默默地念几声她的诗歌,给她寂寞的心灵以些许的安慰,这足够了。“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可惜现在红尘万丈,同心结只是一种用来装饰的商品,谁都可以买一个。据说前几年,这里特别喧嚣,很多人都不为凭吊爱情。不知从哪里来的一种说法,“幕才亭”的“慕才”二字,谐音是“摸财”,为发财而眼红的人攒集于这里,几乎把坟莹顶磨光了。没有几个人会想到她的纯情、痴情。“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我多少有点遗憾。
⑨我停留时间较长的还有西湖西泠桥附近的为鉴湖女侠秋瑾建立的“风雨亭”,这里曾是秋瑾埋骨处,亭子的名称来自她就义前与下的诗“秋风秋雨秋煞人”。我在亭前摄影留念。在西湖,我刻意地拍摄下来做背景的只有这里和苏小小墓。因为在女性的西湖,这两个地方让我触摸到柔情之外的刚烈性格。“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西湖的骨骼不是周围绵延的山脉,而是在西湖歌舞之外的侠骨。更何况这里有“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后来,我在亭边观看荷花。突然想,在男性历史人物上统治地位的西湖,这两位香远益清的女子,不就是两朵绽放而永不凋谢的荷花吗?
⑩湖云山树总无语,后人凭吊立斜阳。我不为欣赏不到十里荷花而遗憾。徐志摩在康河的柔波里,甘愿做一棵水草。在西湖,我想,选择做一株荷花或一枝梅花也很不错。
作者在文中称西湖是“女性的西湖”,原因是什么?
作者在第⑦段说:“行程有限,第⑧段却写在苏小小墓前“徘徊很久”,第⑨段也说,在为秋瑾立的风雨亭前“停留时间较长”,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具体说明。
作者对文中反应复谈及游览西湖过程中的遗憾与不遗憾,就结合文具体说明,作者因什么而感到遗憾,又因什么而不遗憾?这样写在文章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从下列两题中任选一题,结合文章写一段赏析性的文字,80—100字左右。
(1)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本文主旨的理解。
(2)本文充满了诗情画意,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选取一方面加以赏析。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