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文,完后面题。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然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来而让,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郑公子归生率师伐宋。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御。明日将战,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明日战,怒谓华元曰:“昨日之事,子为制;今日之事,我为制。”遂驱入于郑师。宋师败绩,华元虏。夫弩机差以米则不发。战,大机也。飨士而忘其御也,将以此败而为虏,岂不宜哉!故凡战必悉熟遍备,知彼知己,然后可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归郈氏之宫,而益其宅。郈昭伯怒,伤之于昭公,曰:“禘①于襄公之庙也,舞者二人而已,其馀尽舞于季氏。季氏之舞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怒,不审,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遂入其宫。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则吾族也死亡无日矣。”遂起甲以往,陷西北隅以入之,三家为一,郈昭伯不胜而死。昭公惧,遂出奔齐,卒于干侯。鲁昭听伤而不辩其义,惧以鲁国不胜季氏,而不知仲、叔氏之恐,而与季氏同患也。是不达乎人心也。不达乎人心,位虽尊,何益于安也?以鲁国恐不胜一季氏,况于三季?同恶固相助。权物若此其过也。非独仲、叔氏也,鲁国皆恐。鲁国皆恐,则是与一国为敌也,其得至干侯而卒犹远。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注:①古代帝王或诸侯在始祖庙里对祖先的一种盛大祭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一起
B.子路拯溺者,其人之以牛拜谢
C.宋华元率师应之大棘,羊斟抵挡
D.华元杀羊士犒劳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未“察其秋毫”的过失的一组是(  )
①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 ②华元杀羊飨士,羊斟不与焉
③宋师败绩,华元虏        ④(公)乃使郈昭伯将师徒以攻季氏
⑤郈昭伯不胜而死         ⑥昭公惧,遂出奔齐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治乱存亡在它们刚显现的时候就如同秋天的毫毛一样,治理国家的人,需要有明察秋毫的洞察力。
B.孔子赞赏学生子贡的做法,认为他虽然失去了赏赐,但鲁国人不用再赎买自己的国人了。
C.弩机相差一颗米粒就不能发射,战争是个大的弩机,所以凡作战一定要熟悉全部的情况。
D.斗鸡是一件小事,却最终导致国家大乱,其根本原因在于鲁昭公不能明察人心细微之处。

把文言文阅读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7分)
①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
②宋师败绩,华元虏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日:“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日:“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州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契丹聚兵近塞,边郡稍警,命拯往河北调发军食。拯日:“漳河沃壤,人不得耕,刑、洺、赵三州民田万五千顷,率用牧马,请悉以赋民。”从之。解州盐法率病民,拯往经度之,请一切通商贩。除天章阁待制、知谏院。数论斥权幸大臣,请罢一切内除曲恩。又列上唐魏郑公三疏,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迁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条责诸路监司,御史府得自举属官,减一岁休暇日,事皆施行。
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而宋祁代方平,拯又论之;祁罢,而拯以 枢密直学士权三司使。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己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拯因家居避命,久之乃出。其在三司,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积以困民。拯特为置场①和市,民得无扰。吏负钱帛多缧系,间辄逃去,并械其妻子者,类皆释之。迁给事中,为三司使。数日,拜枢密副使。顷之,迁礼部侍郎,辞不受,寻以疾卒,年六十四。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日:“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也。”
【注】①场:榷场,指中国辽、宋、西夏、金政权各在接界地点设置的互市市场。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五》,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论斥权幸大臣论斥:论述斥责
B.愿置之坐右,以为龟鉴龟鉴:借鉴前事
C.请裁抑内侍,减节冗费冗费:不必要的开支
D.凡诸管库供上物,旧皆科率外郡科率:官府定额征购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B.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C.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D.中官势族筑园榭/侵惠民河/以故河塞不通/适京师大水/拯乃悉毁去/或持地券自言/有伪增步数者/皆审验劾奏之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包拯洞悉犯罪心理,办案机制灵活。在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后,包拯使用“引蛇出洞”之计,引诱割牛舌者前来告状,抓住罪犯。
B.包拯清正廉洁,生活简朴。在端州为官没拿一块端砚回家。虽然地位高贵,但吃穿用度跟百姓一样。他对子孙也要求严格,警戒他们不许贪赃枉法。
C.包拯关注民生,兴利除弊。他请求把用来牧马的民田还给百姓耕种;改革解州危害百姓的盐法,请求进行通行贸易;设置榷场进行买卖,减轻百姓负担。
D.包拯刚毅正直,不畏权贵。他改变旧制,透明办案,官吏不敢舞弊;他上奏罢免了三司使张方平,又判了继任者宋祁的罪,罢免了他,于是贵戚宦官都为之收敛。

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端州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
(2)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共18分)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初平元年,义兵起,董卓迁帝长安。幽州牧刘虞叹曰:“贼臣作乱,朝廷播荡。身备宗室遗老,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众议咸称畴。虞乃备礼请与相见,大悦之,遂署为从事,具其车骑。将行,畴曰:“今道路阻绝,寇虏纵横,称官奉使,为众所指名;愿以私行,期于得达而已。”虞从之,虞自出祖①而遣之。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傍北山,直趣朔方,循间径去,遂至长安致命。诏拜骑都尉,畴以天子方蒙尘未安,不可以荷佩荣宠,固辞不受。朝廷高其义。三府并辟,皆不就,愿归侍虞。得报,驰还。未至,虞已为公孙瓒所害。畴至,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瓒闻之大怒,购求获畴,谓曰:“汝何自哭刘虞墓,而不送章报于我也?”畴答曰:“汉室衰颓,人怀异心,唯刘公不失忠节。章报所言,于将军未美,恐非所乐闻,故不进也。”瓒壮其对,释不诛。
畴得北归,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曰:“君仇不报,吾不可以立于世!”遂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畴乃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又制为婚姻嫁娶之礼,兴举学校讲授之业,众皆便之,至道不拾遗。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因安辑所统,畴皆拒不当。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畴常忿乌桓昔多贼杀其郡冠盖②,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太祖北征乌桓,畴献掩其不备之计,遂大斩获,以功封侯赐邑,畴固让。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
(《三国志•魏书十一》)
[注]①祖:设宴送别。②冠盖:官员。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廷高其义高:赞赏,认为……高
B.直趣朔方,循间径去趣:通“趋”,奔向。
C.购求获畴购:购买
D.太祖知其心,许而不夺夺:强行改变

下面的材料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畴“义”的一组是()
①既取道,畴乃更上西关,出塞……②三府并辟,皆不就。
③谒祭虞墓,陈发章表,哭泣而去。④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扫地而盟。
⑤为约束相杀伤、犯盗、诤讼之法。⑥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畴奉命出使,不事排场,轻装简从,避开大道,绕小路而行,顺利到达长安,完成了使命。
B.朝廷封官,田畴固辞不受,三府征召,田畴也予以拒绝,这表现了田畴的政治远见:他已看出这个朝廷寿命不会太长了。
C.田畴率众入山,一方面是为避开公孙瓒,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积蓄力量,为刘虞报仇。他在徐无山中表现出很高的管理才能。
D.袁绍父子给田畴官做,他一律加以拒绝;而曹操北征乌桓,田畴主动出谋划策,其目的是借助曹操的力量报他欲报之仇。

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欲遣使展效臣节,安得不辱命之士乎 ?
(2)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
(3)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古代诗文阅读
吕僧珍字元瑜,东平范人也。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事梁文帝为门下书佐。身长七尺七寸,容貌甚伟,曹辈皆敬之。祆贼唐宇之寇东阳,文帝率众东讨,使僧珍知行军众局事。僧珍宅在建阳门东,自受命当行,每日由建阳门道,不过私室。文帝益以此知之。司空陈显达出军沔北,见而呼坐,谓曰:“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深自努力。”
建武二年,魏军南攻,五道并进,武帝帅师援义阳,僧珍从在军中。时长沙宣武王为梁州刺史,魏军围守连月,义阳与雍州路断。武帝欲遣使至襄阳,求梁州问,众莫敢行。僧珍固请充使,即日单舸上道。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武帝命为中兵参军,委以心膂。僧珍阴养死士,归之者甚众。武帝颇招武猛,士庶响从,会者万余人。因命按行城西空地,将起数千间屋为止舍。多伐材竹,沈于檀溪,积茅盖若山阜,皆未之用。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及兵起,悉取檀溪材竹,装为船舰,葺之以茅,并立办。众军将发,诸将须橹甚多,僧珍乃出先所具,每船付二张,争者乃息。
天监四年,大举北侵,自是僧珍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五年旋军,以本官领太子中庶子。僧珍去家久,表求拜墓,武帝欲荣以本州,乃拜南兖州刺史。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从父兄子先以贩葱为业,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僧珍曰:“吾荷国重恩,无以报效,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当速反葱肆耳。”僧珍旧宅在市北,前有督邮廨,乡人咸劝徙廨以益其宅。僧珍怒曰:“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姊适于氏,住市西小屋临路,与列肆杂。僧珍常导从卤簿到其宅,不以为耻。
在州百日,征为领军将军,直秘书省如先。常以私车辇水洒御路。僧珍既有大勋,任总心膂,性甚恭慎。当直禁中,盛暑不敢解衣。每侍御坐,屏气鞠躬,对果食未尝举箸。因醉后取一甘食,武帝笑谓日:“卿今日便是大有所进。”十年,疾病,卒于领军官舍。谥曰忠敬。武帝痛惜之,言为流涕。
(选自《南史·吕僧珍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居广陵,家甚寒微:低微
B.祆贼唐宇之东阳寇:侵犯
C.使僧珍行军众局事知:了解
D.卿有贵相,后当不见减:降低。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吕僧珍“为官清廉、勤勉”的一组是
①僧珍独悟其指,因私具橹数百张②昼直中书省,夜还秘书③僧珍至,乃弃业求州官④汝等自有常分,岂可妄求叨越⑤岂可徙官廨以益吾私宅乎⑥每侍御坐,屏气鞠躬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僧珍先在梁文帝手下做官,他恪尽职守,常过家门而不入,文帝因此更加信任他。司空陈显达见到吕僧珍也很客气,认为他会有更大的发展。
B.在北魏五路大军同时南侵,武帝率军救义阳,而义阳与雍州道路被切断的情况下,吕僧珍坚决要求充当使者去襄阳,并在当天就独自驾船上路。
C.吕僧珍离家已久,奏请回去扫墓,武帝认为他是本州的荣耀,便授予他南兖州刺史之职。姐姐家住处不好,他常到姐姐家,并不觉得辱没身份。
D.吕僧珍功勋卓著,被任用为骨干和亲信,性情很是谦恭稳重。在禁中值班,盛夏也不敢解开衣扣。对武帝身边招待用的果馔,他未尝动过筷子。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至襄阳,督遣援军,且获宣武王书而反,武帝甚嘉之。
(2)僧珍在任,见士大夫迎送过礼,平心率下,不私亲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汉卿,字元杰,仪封人。正德六年进士。授魏县知县,征拜刑科给事中。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不报。武宗将南巡,偕同官伏阙谏。
世宗嗣位,从巡抚李鐸言,发帑金①二十万优恤宣府军民。以汉卿言,并发十三万□大同。屡迁户科都给事中。嘉靖元年冬,与同官上言:“陛下轸念畿辅庄田之害,遣官会勘。敕自正德以后投献及额外侵占者,尽以给民。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乃者给事中夏言、御史樊继祖、主事张希尹勘上涿州薰皮厂、安州鹰房草场,诏旨留用。所司执奏,迄不肯从,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皮厂起于马永成,鹰房创于谷大用,皆夺民业为□。今马俊、赵霦恃籓邸旧恩,妄求免革,是复蹈永成、大用故辙也。乞尽还之民,而严罪俊、霦,为欺罔者戒。”后父陈万言请营新第,既又乞庄田,内官吴勋等请督苏州织造,汉卿皆极谏。不纳。
应天诸府大旱,帝将鬻淮、浙余盐及所没产,易银振之。汉卿言:“易银缓,非发帑金不可。”帝为发银十五万。未几,复偕同官言:“今天下一岁之供,不给一岁之用,加□水旱频仍,物力殚屈。陛下方躬行节俭,而中官梁栋等奏营造缺珠宝,是欲括户部之银也。梁政等又以蠲免三分之数,欲行京仓拨补,是欲耗太仓之粟也。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今东南洊②饥,民至骨肉相食,而搜括之令频行,臣等窃以为不可。”报闻。已,又劾席书振济乖方,乞遣官往勘,正其欺罔罪。帝方眷书甚,驿召为礼部尚书,不罪也。
初,兴献帝议加皇号,汉卿力争,至是,又倡众伏阙。两受杖,斥为民。二十年,言官邢如默、贾准等会荐天下遗贤,及汉卿,终不召。(选自《明史·列传第八十》)
【注释】①帑金:指国库所藏。 ②洊:屡次,接连。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巡抚李鐸言从:听从
B.非所以全大信昭至公也全:保全
C.不一岁之用给:供应
D.臣等以为不可窃:偷偷地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并发十三万□大同②皆夺民业为□③加□水旱频仍,物力殚屈

A.①于②之③其 B.①于②之③以
C.①之②乎③以 D.①之②乎③其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B.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C.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D.夫内库不足/取之计部/计部不足/取之郡邑小民/郡邑小民将安取哉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靖年间,张汉卿与同僚一起上书,建议皇帝下令从正德以后接受进献和额外侵占的田地,全部要还给百姓。
B.张汉卿曾极力向皇帝进谏,反对为皇后的父亲陈万言修建新宅第,又反对太监吴勋等担任苏州织造,但皇帝并没有采纳。
C.应天等府发生旱灾,皇帝打算出售淮、浙两地剩余的盐以及所罚没的产业,换得银两赈灾。张汉卿却认为卖东西换得银两太慢了,要赶紧从国库中拨银赈济。
D.张汉卿曾因席书赈灾违规而上疏弹劾他,请求派遣官员前往调查,治他欺君罔上之罪。皇上却非常眷顾席书,不仅没有治罪,还让席书担任礼部尚书。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尝陈杜侥幸、广储积、慎刑狱三事,深切时弊。
②王言一布,天下孰不诵陛下之仁!
(2)张汉卿为官不畏权贵,心系百姓,请结合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5—9小题。
熊文灿,贵州永宁卫人。万历三十五年进士。出封琉球还,擢山东右布政使。忧归,自是徙家蕲水。
崇祯元年,拜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时海上故多剧盗,芝龙猖獗如故。文灿至,善遇芝龙,使为己用。其党李魁再降,再叛去,芝龙击擒之。闽中屡平巨寇,皆芝龙力,文灿亦叙功增秩焉。
文灿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中外权要,谋久镇岭南。会帝疑刘香未死,且不识文灿为人,遣中使假广西采办名,往觇之。既至,文灿盛有所赠遗,留饮十日。中使喜,语及中原寇乱,文灿方中酒,击案骂曰:“诸臣误国耳。若文灿往,讵令鼠辈至是哉!”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中使曰:“吾见上自请之,若上无所吝,即公不得辞矣。”文灿辞穷,应曰“诺”。中使还朝,果言□帝。
十年四月,拜文灿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从嗣昌策讨贼,请左良玉所将六千人为己军,而大募粤人及乌蛮精火器者一二千人□自护,弓刀甲胄甚整。文灿顾决计招降。初抵安庆,即遣人招张献忠、刘国能,二人听命。明年,献忠袭据谷城,为左良玉所创,几被擒,其下饥困多散去。献忠穷蹙,亦□陈洪范以降。
张献忠之降也,拥兵万人踞谷城,索十万人饷,文灿及中外要人曰与之。为请官、请地、请关防矣。献忠列军状曰请备遣,既而三檄其兵不应,朝野知献忠必叛也。五月,献忠遂反于谷城,劫汝才于房县,于是九营俱反。帝闻变,大惊,削文灿官,戴罪视事。七月,良玉击献忠罗英山,败绩。帝大怒,命嗣昌来代。嗣昌已至军,即遣使逮文灿下狱,坐大辟。
(出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四十八》,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忧归,自是徙家蕲水。忧:父母之丧
B.文灿亦叙功增秩焉。秩:俸禄。
C.遣中使假广西采办名假:虚假
D.坐大辟坐:定罪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中使还朝,果言□帝
②而大募粤人及乌蛮精火器者一二千人□自护
③亦□陈洪范以降

A.①于②因③为 B.①于②以③为
C.①之②因③以 D.①之②以③因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B.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C.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D.中使起立曰/吾非往广西采办也/衔上命觇公/公信有当世才/非公不足办此贼/文灿出不意/悔失言/随言有五难四不可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芝龙是海上强悍的额贼寇,熊文灿让他为自己所用。闽中多次平定大盗,都源自芝龙的能力。
B.熊文灿喝醉了酒,说如果自己去,就不会让中原盗贼发展大这个地步。后来又觉得说错了话,又说自己有难处,不能去。
C.张献忠偷袭占据谷城,被左良玉打败,几乎被生擒,熊文灿就派人招降他。
D.张献忠通过陈洪范投降后,熊文灿和朝廷内外的大臣都替他请求封官、封地,请求给予关卡防卫。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文灿官闽、广久,积赀无算,厚以珍宝结中外权要,谋久镇岭南。
②献忠列军状曰请备遣,既而三檄其兵不应,朝野知献忠必叛也。
(2)在敌对势力较量中,先降后叛之事时有发生。请结合文中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