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取某班级“中华文化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探究片段,回答相关问题。
片段一 《民族美食》
学生主持介绍,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国各地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优秀美食文化。该片不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1)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
片段二 《民族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兴国之魂。充分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并与时俱进,充分反映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
时间 |
重要决策 |
十六届六中全会 |
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范畴,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十七大 |
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定位 |
十七届六中全会 |
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定位的同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国家定位。 |
十八大 |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 |
(2)根据片段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是如何体现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
片段三 《民族能量》
学生主持介绍,在媒体发达的今天,人们爱上了“吐槽”,“牢骚”成了家常便饭。 而“正能量”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中国梦的实现需要正能量的注入。
(3)根据片段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政府应如何积极创造 “宏观正能量”?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15年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
绝对量 |
同比增长(%) |
||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10931 |
7.6 |
|
按常住地分 |
城镇居民 |
15699 |
6.7 |
农村居民 |
5554 |
8.3% |
|
按收入来源分 |
工资性收入 |
6308 |
9.0 |
经营净收入 |
1848 |
6.4 |
|
财产净收入 |
882 |
9.7 |
|
转移净收入 |
1892 |
11.4 |
材料二:《农村经济绿皮书》指出,中国扩大消费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但目前农村居 民生活消费水平仍然相对较低。必须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增收能力和提高农民消费预期。
(1)试概括图表中的信息,并揭示图表和材料二之间的内在联系。
(2)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经济知识说明如何挖掘农村消费的潜力?
材料三: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国有企业总体上已 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必须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以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 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材料四:在我国国有资产体量最大的上海,国资国企改革正在推进。发展混合所有制正成为这一轮改革的重要路径。多地纷纷出台相关文件。截至目前,已有四川、黑龙江、天 津等超过20个省市国资委出台地方国企改革相关文件,从已经公布的地方国企改革方案来看,引入非公经济,改变过去国资“一股独大”的局面成为本轮地方国企改革的一个重点。其中,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都明确提出将采取市场化的混改方式。
(3)结合材料三、四,说明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为什么要把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路径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无论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应意识到“同呼吸,共责任”的事实。治理雾霾,每个公民都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改善空气环境的最终出路,就在于公民治理。公民治理,既包括良好环保习惯的养成,也意味着对于环保的积极参与。个人环保意识越强,企业的外部监督就越大,政府治污能力也就越强。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治理雾霾,每个公民都应勇于成为责任主体”的依据。
材料: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结合材料,运用“围绕主题,抓住主线”的相关知识,为我国经济在“新常态”下持续健康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基本公共服务是一个关乎民生冷暖和国家长治久安的现实问题。
材料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综合绩效等级和各类基本公共服务平均绩效
绩效等级 |
区域分布 |
各类基本公共服务 |
A |
||
B |
北京、上海 |
|
C |
天津、浙江、广东、江苏 |
一般公共服务、基础教育、公共卫生 |
D |
辽宁、福建、山东、吉林、黑龙江、青海、海南、河北、重庆、湖北、山西、内蒙古、陕西、西藏、湖南、新疆、河南、四川、江西、宁夏、安徽、云南、广西、贵州、甘肃 |
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基础设施 |
E |
科学技术 |
注:根据公共服务综合绩效得分分布情况,本研究将公共服务绩效等级分为五级:其中绩效得分0.75~1为A级,代表“优秀”;0.6~0.75为B级,代表“良好”;0.45~0.6为C级,代表“一般”;0.3~0.45为D级,代表“不足”;0~0.3为E级,代表“匮乏”。
浙江省八市人均公共服务支出与人均财政收入
材料二:中国正在努力发展惠及13亿人的基本公共服务,建立权威、系统的基本公共服务法规体系是当前的重大任务。加强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立法,提高不同主体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参与程度,建立各方之间的合作关系。要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各级政府要拟定购买服务目录,严格资金管理,把有限的资金用到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严禁转包行为,逐步形成“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部门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
(1)指出材料一中表和图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继续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棚户区改造、中西部地区铁路、城市管网改造等在建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加大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快构筑社会保障网。
(1)上述材料体现了国家财政支出的哪些具体用途?
(2)简要分析上述材料中国家财政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