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陆游筑书巢》)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①无案牍之形(          )    ②未尝不与书俱(       )
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孔子云:“何陋之有?”
②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下列各组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 何陋之有     B 渔人甚异之     C 能以径寸之木     D 乃引客就观之
阅读[甲]文填空:
[甲]文在写法上的特点是               ;后人常用“芝兰之室”来喻指贤士居所。[甲]文中的“陋室”以及文中提到的“            ”和“          ”都称得上是“芝兰之室”。
用原文填空。(3分)
甲乙两文中的主人都热爱自己的居室。陋室的主人自评“               ”。 书巢主人的朋友评价“      ”;居室的主人都情趣高雅,与朋友谈笑风生,这个意思可以用甲文中的“       ”来表达。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公文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回答小题(共10分)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句中加线词。
无与为乐者念:
②怀民亦未寝:
③相与于中庭步:
竹柏影也盖: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原文: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文章描景写“月”,抒情写“闲”,你怎样理解它们?
答:

阅读《狼》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眈眈相向(chén) B.狼亦黠矣(xié)
C.屠大窘(qiǒng) D.止露尻尾(kāo)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①顾野有麦场()②一狼洞其中()
③止露尻尾()④屠自后断其股()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目似瞑,意暇甚。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很狡猾,但最终自取灭亡,这则故事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乙】
方山子传(节选)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注释】①方山子:苏轼的老朋友,姓陈名慥(zào),字季常。②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黄州(今湖北黄冈)。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游侠。④宗:尊崇,敬仰。⑤折节:强自克制,改变初衷。⑥矍(jué)然:惊奇注视的样子。
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遂至承天寺
(2)相与步于中庭
(3)余告之故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过岐亭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B.适见焉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C.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
D.问余所以至此者所以动心忍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
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俯而不答 仰而笑呼 余 宿其家
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4题。

曹玮久在秦中,累章求代。真宗问王旦:"谁可代玮者?"旦荐李及,上从之。众疑及虽谨厚有行检,非守边才。韩亿以告旦,旦不答。及至秦州 ,将吏亦心轻之。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及方坐观书,召之使前,略加诘问,其人服罪。及不复下吏,亟命斩之,复观书如故,将吏皆惊服。不日声誉达于京师。亿闻之,复见旦,具道其事,且称旦知人之明,旦笑曰:"戍卒为盗,主将斩之,此常事,何足为异!旦之用及,非为此也。夫以曹玮知秦州七年,羌人慑服。玮处边事已尽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聪明,多所变置,败玮之成绩。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谨守玮之规模而已。"亿益叹服公之识度。

【注释】累章求代:(曹玮)屡次上表章请求朝廷派人来接替他的职务。詟(zhé):恐惧。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从之从:听从
B. 将吏亦心轻之轻:轻松
C. 何足为异足:值得
D. 亿益叹服公之识度益:更加
2.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旦之用及,非为此也

A. 吾欲之南海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D. 公与之乘
3.

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及谨慎忠厚,行为正直,但众人仍对他守边的才能持怀疑态度。
B. 李及在略加审问了解清楚案情后,就马上下令斩杀了犯事的戍卒。
C. 李及的声誉传到京师后,王旦却认为李及的做法只是在履行主将的职责。
D. 李及之所以被王旦推荐,是因为王旦认为李及很聪明,会不断开创新的政绩。
4.

请把文言语段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有屯戍禁军白昼掣妇人银钗于市,吏执以闻。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
死于槽枥之间()
⑵不以千里也()
翻译下列句子。
⑴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