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马年春晚舞台上,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舒缓的旋律,贴心的歌词诉说着岁月流转中的故事。“门前老树长新芽,院里枯木又开花,半生存了好多话,藏进了满头白发。”平实的语句,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生儿养女一辈子,满脑子都是孩子哭了笑了。”句句歌词直戳心扉,将父母之爱表达的震撼人心;再配以网络名人“大萌子”的“30年父女合影”,30张照片凝聚30年父女情,引人深思。春晚后,网友纷纷称赞《时间都去哪儿了》是马年央视春晚最感人的节目。在街头巷尾,也总能听到很多商铺播放这首歌曲,一时间唱遍神州大地,回响在五湖四海。此曲唱出了亲情的追问;引发了大家对“空巢家庭”现象及老人“精神赡养”等问题的深思。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简要分析该歌曲走红的原因。
(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推动网络文明建设,营造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网络环境,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2010年8月19日至10月底,由人民网、中国文明网等行业工作自律委员会承办的“文明上网,共建和谐网”网上征文和知识竞赛活动圆满结束。活动期间邀请广大网民畅谈文明上网体会,讲述亲身经历的上网故事,抒写文明上网的体验和心得,积极参与网上知识竞赛答题,为共同营造纯净、和谐的网络空间贡献心智、共享心得。
材料二:2010年是《海南省信息智能岛规划》实施的第一年,省政府将不断加强政府网站建设,扶持拥有优秀网络文化内容的网站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业,支持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信息网络平台建设,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活动,推进网络文明建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
(1)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述推动网络文明建设,抵制“三俗之风”的意义。(8分)
(2)运用意识活动的特征,说明积极开展文明办网、文明用网活动,推进网络文明建设的依据。(8分)
(10分)辨析题
材料:2010年10月,海南省遭遇49年不遇强降雨,造成较严重的洪涝灾害。灾情发生后,党中央高度关注,胡锦涛总书记专门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海南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坚决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好防汛抢险救灾工作。全省各地围绕着一个中心——“以人为本,全力以赴确保灾区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开展行之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抗洪救灾的伟大胜利。
在抗洪救灾中“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做到了想问题办事情既抓关键又抓主流。
请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辨析。
材料一 我国沿海开发已实现全覆盖,但黄河三角洲一直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一度成为“国家战略”盲区。2009年11月23日,国务院通过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意味着黄三角的开发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黄三角的最大亮点是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效生态经济,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和财富,逐步成为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新型经济区。
材料二 近年来,黄三角地区不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启动实施了百万亩湿地修复工程、生态调水工程、造林绿化工程、“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和生态市县建设等一系列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构建人与河流的新型关系,以最终实现人与河流的和谐相处,共存共生。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开发建设黄三角。(10分)
(2)简要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哲学原理。(10分)
(3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当时的国情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策略的实施,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3000美元。在这一关键阶段,为防止出现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实现,将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 :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于20l0年l0月15日在京召开,会议研究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国务院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材料三: “十二五”规划指出,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职业培训和择业观念教育,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把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作为工作重点。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实现“两个同步”?(14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知识分析,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要根据《建议》编制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原因。(8分)
(3) 根据材料三的内容,运用哲学观点分析大学生应如何实现就业?(10分)
科学发展重民意,转变作风听民声。南昌市党委、政府自2010年11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活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市民可以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重大决策、政策措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保障、住房、教育、医疗等突出问题,机关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工作作风、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对于群众反映的问题各部门逐条分解、梳理和落实,一项项改进好、一件件落实好,直至群众满意。
某校高三(15)班同学围绕“三问”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行调查探究和论证,就“进一步广开言路,建立‘三问’活动的长效机制”形成了一份建议书,并决定采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将该建议书发送给南昌市有关部门。
(1)如果你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以“三问”活动重民意促和谐”为题写一篇时政评论,请根据以上材料列出评论要点。
(2)你认为可以将建议书发送给本市的哪些机关?请分别说明发送给这些机关的理由。
(3)运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分析该市开展落实“三问”活动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