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采用了符合大众普遍审美规律的创作手法,无论是摄影画面,还是讲述的故事,都是与人民大众相关的美食背后的人与事,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这使得我们普通人通过故事得到了真正感动。该纪录片所探讨的并不只是“吃”这么简单,而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人民的颂歌。
材料二 《舌尖上的中国》能够迅速走红,也与当前社会普遍的食品安全现状有关。正如网友在微博中所说的那样,我们其实有两个“舌尖上的中国”一个充满阳光与感动,是由淳朴、温情、唯美、诱人、人文关怀、奶奶的眼泪、妈妈的手、故乡的回忆写成的;一个充满晦暗与肮脏,是由添加剂、致癌物、地沟油、增白粉、瘦肉精、农药残留、荧光粉、反式脂肪酸写就的。当我们从纪录片中感悟到“舌尖”的文化与乡愁之后,或许更应该想想,如何让日常生活中的那个“舌尖上的中国”,变得更安全、更健康、更美好。
材料三 《舌尖上的中国》讲述了大江南北的各色原生态美食,充满浓郁的人文关怀、家国情怀和乡土情结。摄制组历时13个月走遍中国,跨越国内自北向南的60个地区。与 以往的国产纪录片制作的步骤不同,《舌尖上的中国》依据西方美食学的理论进行建构,小中见大、见微知著的细节表达方式更贴近观众,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成功跨越了语言、社会、价值观等传播障碍,创造了极高的收视率。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结合材料一说明《舌尖上的中国》为什么要献给普通劳动人民。
(2)结合材料二,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中网友的观点。
(3) 结合材料三,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舌尖上的中国》是怎样实现文化创新的。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
请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并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说明征求和尊重民意的必要性。(14分)
材料一 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闭幕,会议对维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但因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责任、资金支持和监督机制等议题上分歧严重,会议只达成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材料二 中国主张坚持《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强调加强国家间的沟通,主张通过切实有效的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承诺到2020年实现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50%,并声明:中国政府确定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是中国根据国情采取的自主行动,是对中国人民和全人类负责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与任何国家的减排目标挂钩。
(1)材料一体现哪些《政治生活》的道理?(8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张的依据。(10分)
(3)作为公民,我们在构建“低碳生活”中应把握哪些原则?(6分)
2010年10月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议》是中共中央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后制定的。国务院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9分)
交通拥堵是几乎所有大城市难以彻底治愈的“城市病”。福州地铁施工启动后,如何缓解地铁施工带来的交通拥堵、方便广大市民出行?这引起福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调查并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福州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的公告》:从3月28日起,市属和区属两级事业单位等部门实行错时上下班制度。这一制度合理调节交通峰值,大大缓解上下班的交通拥挤情况,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福州市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8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站在历史的新高度展望未来五年,为中国发展绘就新蓝图。在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国务院将体现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精神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交大会审议,并以高票获得通过。从党中央《建议》的提出,到体现中央《建议》精神的《十二五规划草案》在全国人大审议通过,党的意志变为人民的意志,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纲领。
简要说明上述材料体现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哪些道理?(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