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依神经递质的种类,突触可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图1和图2分别表示这两种突触作用的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1)当缩手反射发生时,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_(兴奋性、抑制性)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________大量内流,使肱二头肌收缩。
(2)某种化合物也能与受体结合,结合后产生与抑制性递质作用时类似的效果。向突触处添加该种化合物,则将引起________大量内流,其对突触后膜的电位造成的影响为下图中的____________。

(3)重症肌无力患者是由于神经递质Ach不能与相应的受体正常结合,导致________信号转换到________信号的过程受阻,使得肌肉_______________。其病因是患者体内的________________产生了攻击Ach受体的抗体,该疾病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下图为人体部分神经—体液调节示意图,①—⑤为神经元,A和B为神经肌肉接头,C和D为细胞,a—d为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当人进入寒冷环境时,大脑神经细胞释放的物质a直接作用于下丘脑神经细胞表面的____________,引起机体细胞的一系列反应,产生相应的化学物质,其中物质c是________________。物质d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使这些细胞的产热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b的化学本质为多肽,用b饲喂正常动物,则物质d的分泌量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膝跳反射为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此反射弧仅有两个神经元组成。若A为膝跳反射的感受器,在完成膝跳反射时神经冲动在图中各神经元上的传导顺序是________(只写编号)。若在⑤上某处施加一强刺激,则能检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神经元有________(只写编号),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______________释放,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
(4)肉毒素是由肉毒杆菌分泌的毒性极强的蛋白质类毒素,该毒素能阻碍传出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导致________信号→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该毒素发挥作用的部位是图中的________(填字母)处。

克隆良种猪成功率较低,该现象与早期胚胎细胞的异常凋亡有关。Bcl-2基因是细胞凋亡抑制基因,用PCR技术可以检测该基因转录水平,进而了解该基因与不同胚胎时期细胞凋亡的关系。克隆猪的培育及该基因转录水平检测流程如下图,图中a、b、X分别代表流程中某过程。请回答:

(1)图中重组细胞的细胞核来自细胞。
(2)在a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是 ;b过程应用的技术手段是
(3)早期胚胎发育经桑椹胚、囊胚和胚最终发育为克隆猪。
(4)图中X过程需要的酶的催化。
(5)在PCR扩增后,可以检测出cDNA中Bcl-2 cDNA的分子数,依据cDNA中Bcl-2 cDNA的分子数能否计算不同发育时期总mRNA中Bcl-2基因数? ,作出结论的依据是

假设在水稻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有,水稻、杂草、食草昆虫、食虫鸟、细菌和真菌等。下图是该水稻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

回答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模型中的“能量输入的总量”是,营养级包括个。其中“能量储存”最多的营养级是
(2)“能量散失”主要指各营养级通过作用散失的。
(3)下图是分析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储存”部分的传递过程,其传递方向有两个,请在下图中补充完整。

(4)福寿螺原产于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由巴西引入我国进行人工养殖,后来由于某些原因福寿螺在野外迅速蔓延,这是由于造成的。
(5)若福寿螺侵入水稻生态系统,会疯狂吞噬水稻等水生作物,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下降。
(6)科研人员做了在水稻田放养中华鳖实验,以研究用中华鳖防止水稻田中福寿螺数量的大量增长效果。具体过程和结果如下:
①取两块大小、环境相同以及水稻长势相同的水稻田,分别标记A、B。其中A块水稻田放养中华鳖,B块不作处理。
②一段时闻后,采用方法,调查水稻田中福寿螺卵块(内含受精卵)的数量,以代表福寿螺的数量。
③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④据图分析时间段福寿螺种群密度下降最明显。从种群特征上分析,7~8月A块稻田中福寿螺的年龄组成依次为
(7)鳖和水稻生活在一起,鳖可以吃掉稻叶上的草籽、害虫等,对水稻来说不需要除草、施肥和用药。由此推测,鳖处于营养级,从生态学原理上分析,这种做法的优点有

人类的每一条染色体上都有很多基因。下图表示一对夫妇的1号染色体上几种基因的分布位置。下表中说明等位基因E和e、D和d、A和a分别控制的性状。假设3对基因的遗传不发生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和基因突变。回答下列问题:

基因控制的性状
等位基因及其控制性状
红细胞形态
E:椭圆形细胞 e:正常细胞
Rh血型
D:Rh阳性 d:Rh阴性
能否产生淀粉酶
A:能 a:不能

(1)A与d互为基因,该夫妇中父亲的次级精母细胞中可能有个A基因。
(2)若仅考虑上述三对相对性状,该夫妇所生后代最多有种表现型。
(3)他们的孩子出现正常红细胞的可能性为
(4)若另一对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子女,其性状一个是Rh阴性能产生淀粉酶,另一个是Rh阳性不能产生淀粉酶。则该对夫妇的基因组成应是。若用显微镜初步推断上述两个孩子的控制细胞形态的基因型。
①当结果是,可推断其基因型为
②当结果是,可推断其基因型为

微囊藻在太湖夏季水华的藻类中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即使经历了寒冷的冬天等逆境,微囊藻依然能在夏季引发水华。研究人员认为微囊藻可能对低温有一定的适应性,为此进行了如下研究,请根据相关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一:从太湖梅梁湾口采集了0~15cm的上层底泥,分离出微囊藻。分别在灭菌的太湖水、MA培养液(富含N、P、K、Mg等多种矿质离子和有机质)中进行培养,微囊藻的起始密度调整至40(106个mL-1)。在3~4℃、无光的条件下培养7个月,每隔一段时间对藻细胞密度进行检测。最终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二:将实验(一)MA实验组中经过低温处理的种群密度为11(106个mL-1)的微囊藻与等量没有经过低温处理的同种微囊藻置于灭菌的太湖水、23℃、有光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2所示。

(1)实验一中“3~4℃、无光的条件”模拟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图1 可知,在低温、无光处理过程中,微囊藻细胞在___________中的存活率相对较高。若将培养温度改为23℃,其他培养条件不变,预期活藻细胞密度会___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低温处理__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成为太湖微囊藻生长的限制因子。
(4)若用MA培养液代替实验二中的灭菌太湖水,该处理模拟了太湖水体__________现象。若其他条件不变,请在图2中画出低温组微囊藻数量变化曲线。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