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说明文阅读(共8分)
泰山站:南极夏季站里的“高富帅”
① 2月8日,我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并开站。这是继长城站、中山站和昆仑站之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四个科考站,也是第二个南极内陆站。
②南极科考站一般分为常年站、夏季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种。常年站全年有人开展科考工作,各种设施和储备完善,能保障科考人员像在国内一样生活。而夏季站顾名思义,仅夏季有科考人员入驻,它们更像固定的野外宿营地,储备的全部是快餐或航空食品,不能烧饭炒菜,不能洗澡,居住环境更加简陋。泰山站就属于夏季站,不过它是夏季站里面的“高富帅”。                
“高”:外形像一个架空落地的“UFO”
③泰山站的外形像一个架空落地的“UFO”。静静矗立在伊丽莎白公主地上1900米厚的冰盖之上,富有流线感的圆形建筑主体高高架空,顶上还有一个类似“灯笼帽”的观测台,远看仿佛一盏红色的大灯笼高高挂在南极的雪白世界中,俨然冰天雪地中的一盏“中国红灯笼”。
④泰山站主体建筑离雪面总高约11米,雪面下还有1.7米深的框架柱脚。8根直径500毫米的圆管柱,托起了“红灯笼”。没有棱角的圆形设计,视野开阔,更能抵抗风暴。底部2米高的架空,可以防止建筑主体被积雪掩埋。因为在南极,极端下降风的风速可达到每秒60米,是11级台风最大风速的两倍。如果建筑紧贴地面,冬季又无人打理,南极的暴风雪能轻而易举地将建筑物掩埋。 
               “富”:洗个热水澡,顺便捡个陨石“玩玩”
⑤泰山站里的设备可比一般夏季站丰富。这个采用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红灯笼”,主体建筑里面分为3层,底层储物,中间住人,顶层用于科研和观测。与一般夏季站不能洗澡不能烧菜不同,它里面设置了简易沐浴设备,也配备了厨房,虽然不能炒菜,但把罐头食品加热完全没问题。以前,中国科考队去南极内陆考察一次,至少需要一个月,来回两个月不洗澡也是常事。有了泰山站,从长城站到昆仑站的路上,就可以多休息一下,洗个热水澡,吃点热饭菜,顺便捡个陨石“玩玩”。作为长城站和昆仑站中间的枢纽站,正是泰山站的重要职能。
⑥在生活层的正中间,还有一个较大的圆形客厅,供科考人员吃饭、开会、交流时使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有很多精巧的贴心设计。比如客厅顶部的两排LED灯,可以模拟一年四季甚至一天中的光线变化。由于南极的夏天出现极昼,泰山站住人的时间基本上24小时天都亮着,所以客厅灯光一天24小时有“早晚”变化,可以帮助队员调整作息。比如活动区域顶部,有半透明的天棚,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节约能源。再比如宿舍的供热系统,为了节约能源,供暖口都在齐腰位置,让队员们可以贴身取暖。
“帅”:云集我国钢构建筑顶尖智慧的“技术控”
⑦泰山站的“帅”非比寻常,为了抵抗极地特殊气候,它全身凝结了高科技,是云集我国钢构建筑顶尖智慧结晶的“技术控”。
⑧泰山站的建设难度远高于中山站,单从两站所处位置的温度就可见一斑。据介绍,泰山站夏季最低温度在-30℃,冬季最低温度-60℃左右;而长城站夏季最低温度是-2.7℃,即使冬季最低温度,也只有-26.6℃左右。这使得泰山站必须用特殊材料建设,一般的建材无法在南极内陆使用。普通的塑胶电线在泰山站会被冻得拧成一条麻花,一折就断;普通混凝土会遭水汽渗入,结冰后体积膨胀,发生爆裂;普通钢材在这里也会很快出现上述收缩和冷脆现象;普通的全钢彩涂板外墙,在南极强烈的紫外线肆虐下,会很快褪色、粉化,没几年就都脱落了。
⑨为了经受南极内陆气候的考验,泰山站建设中使用了很多最好的材料。钢材方面,一般耐低温钢材只能耐受-40℃的低温,而泰山站的钢材最低可耐受-70℃至-100℃。外墙涂层方面,泰山站的彩涂板上涂有一层氟碳层,能有效抵挡紫外线的照射,被称为南极建筑中最好的“防晒霜”。
⑩建筑保温自然是泰山站建设的重中之重。由于全钢框架结构,而钢材热传导系数很大,为了保温,设计师们采用了“冷桥阻断技术”。整个墙体最外层采用具有复合保温效果的夹芯板,它由氟碳涂层的彩钢板和聚氨酯保温层复合而成;中间是用来阻断冷桥的木龙骨;再往里是钢骨架;室内墙面则采用了岩棉夹芯板:这种材料不仅保温,而且防火。加上同样极尽保温手段的门窗,泰山站建成后,正常情况下室内温度可以达到20℃,供暖系统的余热还可以加热水温,供队员们洗澡。
( 选自2014年02月20日《科技日报 》,有删减)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考虑到南极的暴风雪大,能轻而易举地将建筑物掩埋,泰山站的外形设计得像一个架空落地的“UFO”,这样,不仅视野开阔,而且更能抵抗风暴。
B.泰山站主体建筑里面分为3层,在中间的生活层,有一个较大的圆形客厅,供科考人员吃饭、开会、交流时使用。
C.泰山站使用的都是最好的特殊建材,因为一般的建材无法在南极内陆使用。
D.泰山站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建筑保温,设计师们采用了“冷桥阻断技术”,整个墙体采用具有复合保温效果的夹芯板,它由氟碳涂层的彩钢板和聚氨酯保温层复合而成。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南极科考站一般分为常年站、夏季站、无人自动观测站三种”,句中加点词语体现了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第8段画线句中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C、全文主要运用了逻辑顺序、空间顺序等说明顺序。
D、 第9段中提到的“防晒霜”是指在泰山站的外墙涂层方面,彩涂板上涂有一层氟碳层,能有效抵挡紫外线的照射。  
“高富帅”为网络词汇,形容男人在身材、相貌、财富上的完美无缺,即长得高,长得帅,又有钱,作者用它介绍泰山站,请结合文章说说这种用法的好处,并请概括泰山站的建筑特点。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说明对象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四)秋的气魄
①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起红叶。然而,我不能不说,红叶和秋的本质相去甚远。
②从枫的红到银杏的黄,红叶有着各种各样的色彩。直接来自这些色彩的感触和对深沉专注的秋的感触,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呢。城市里也许不是这样,只要踏进乡间一步,你会看到山裾树林的红叶、田野稔熟的金黄的农作物、红彤彤照射着的日脚……当你一一抽出来单独静观的时候,就会发现,毋宁说它们是属于残暑的,不是真正的秋的领域。
③能给红叶以秋的气氛的,是红叶中缺少活力的部分。
④没有活力的红叶,经一夜冷风,散落而去。只有这落叶才是真正的秋之物。从飘落到庭院的一枚桐叶,到林中飞舞的无数的树叶,或者多半经霜打枯的田野的草叶,都浓浓地涂抹着秋的气韵。踏着沙沙作响的落叶,走过林中小径时,人最深切地感受着秋。
⑤不知从何处吹来的微风中,常绿树的病叶和落叶树的红叶,是那样毫无反抗地自然地从树梢飘到了地上。大自然窃窃私语:让地上的回到地上去。而落在地上的枯叶,却依然无法在原地安住,被风四处吹散开去。循着一个方向出了林子,收获后的广袤的田地,裸露着肌肤,一望无垠地扩展着。经霜打枯的草丛,结籽的杂草茎静静地迅速生长。人的心,被自身的寒气和寂寥所驱使,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在地平线的彼岸,有着淡梦般的令人憧憬的世界。
⑥秋是寂寞的,因为秋真实。秋将所有的外皮——不用的或必需的——自行剥光。万物赤裸裸地伫立着。说秋并不寂寞的人,一定是愚钝麻木之徒,因为他们对脱衣裸体而立时那种奇妙的无所凭依的苦寂丝毫没有感觉。
⑦为这个落叶的、剥脱的世界平添一层特殊情味的是淡薄而敏锐的阳光。渐渐南倾的日脚和北方来的泠泠的微风,使阳光变得又弱又淡,但因有了极度澄净的天空和大气,这日光非常锐利地直照下来,宛如于真空中一般。这毫无遮挡的光线,是如何将光和影鲜明地投射到地面上的啊!看到这番情景,人们深深感到了秋。落叶上的树影,田亩上的草影,原野上的鸟影,还有,即使是狭小的城镇里,那长满苔藓的庭院里屋宇的暗影,以及那映在格子门窗上的树枝的清荫,所有这一切都和明丽的日光区分得清清楚楚,人们见了心中会涌起一丝难以名状的震颤。
⑧这震颤正是秋本来所具有的感觉。静谧、澄净的是剥脱的世界里,清晰地显现出明暗的区别,直接迫击着人们的心扉。在那赤裸的心里,也鲜明地投射着光与影。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凝视自己心灵的专念之中。纯的、不纯的,清澄的、污浊的,所有这一切,都毫不含糊地现出了原形。
⑨这赤裸的凝视的眼,从它自身的性质来说,不是向着未来,而是回顾着本来的自己——肩负着过去的现在的姿影。自然、人、整个秋的世界,都在默默地专注地守护着自己赤裸的身姿。
⑩能够忍受这专注的沉默,并能从中尝到真味的人,只有对他们来说,秋才不是寂寞的、清苦的。这里只有清净的冥想。向着遥远的地平线彷徨而去的灵魂,满怀着原来的憧憬又回归于胸中。这劲健而清新的激情,吹拂了一切杂念,强化了自己的存在感。
11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那令人想起修道院祈祷的爽净的黎明,那令人回忆着心灵的恋爱的月明之夜,都丝毫不为任何卑俗之情所玷污,原原本本为人的灵魂所收容。
作者在第①段中写道:“提起秋,人们会马上联想到红叶”,作者认为红叶是秋天的标志吗?为什么?
  


作者主要描写了秋天的哪些景物?
  

题目是“秋的气魄”,作者认为秋天有什么样的气魄?
  


文章最后一段说“只有基于这种意义,秋才是可赞美的”,“这种意义”指的是哪种意义?



(三)
①然而,寻求第二种答案,或是解决问题的其他路径和新的方法,有赖于创造性的思维。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②有人是这样回答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从古代史到现代技术,从数学到插花,不精通各种知识就一事无成。因为这些知识随时都可能进行组合,形成新的创新。这种情况可能出现在6分钟之后,也可能在6个月之后,6年之后。但当事人坚信它一定会出现。”
③我对此完全赞同。知识是形成新创意的素材。但这并不是说,光凭知识就能拥有创造性。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④这方面的典型代表,首推约翰·古登贝尔克。他将原来毫不相关的两种机械——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形发了一种新形式。因为葡萄压榨机用来从葡萄中榨出汁,所以它在大面积上均等加力。而硬币打制器的功能则是在金币之类的小平面上打出印花来。有一天,古登贝尔克半开玩笑地自言自语道:“是不是可以在几个硬币打制器上加上葡萄压榨机的压力,使之在纸上打印出印花来呢?”由此组合就是印刷机和排版术。
⑤另一个例子是罗兰·布歇内尔。1971年的一天,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这么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你认为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②段中的“这种情况”指代什么?
  
为了证明论点,此文举了两个事例,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两个事例。
  

读了此文,你有什么启发?
  
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正如罗迦·费·因格所说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龟兔赛跑》的故事还记得吗?请把你从这个故事中提炼出来的观点写在下面。(至少两个)
  

温总理打给母亲的电话
  ①他的亲人,有13亿之众。他的亲人,是一个国家的人民。这个人,就是温家宝。
  ②他的母亲,叫杨秀兰。这位年过九旬的母亲,和中国那些普通的母亲一样,其实没有什么不同。早年,她只是天津城里一位寻常的小学语文老师。那时,他和母亲住在天津城里一条古朴的小胡同里,他与小伙伴们把门板卸下来当乒乓球台,他母亲喜欢把钥匙放在邻居家里,放学后,他便到邻居家拿钥匙:“刘娘,我妈把钥匙放您这儿了?”后来,他到北京工作以后,母亲还炸好面酱,托跑运输的邻居给他带到北京。后来,她的儿子成了一个国家的总理。他说:“母亲对我的教育是永远忘记不了的,因为我出生在1942年,恰恰是在抗战时期,我在她身边知道了战争的苦难,知道了生活的艰难,从而懂得一个人要如何献身给国家。”他这样深情地说。这绝不是一个国务院总理的即兴表达,这是一个孩子对母亲内心的感激和感恩。
  ③三年前春天的一个下午,他到日本访问,在国会刚刚进行了一场可以载入史册的成功演讲后,他便给家里的母亲打电话:“妈,我讲得怎样啊?”在当天的电视直播里,双眼昏花的母亲一直看完了,接到他的电话,老母亲当即夸奖他:“孩子,你讲得很好,因为你是在用心讲。”他这才放心了。母亲是他信任的人,他等待母亲评论的心情,就像一个幼儿园孩子,等待老师给胸前佩戴大红花一样。在参加当日华人社团和中日友好团体近千人共同举办的欢迎大会上,他提起国会演讲结束后,打出第一个电话是给自己的母亲,说到“妈妈在我小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所有的人无不为他的亲情所动容,许多人眼眶里闪着晶莹的泪花,有的甚至被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日本老妇人,双手合掌向身旁一位中国人说道:“你们中国人很幸福。有这样一位热爱妈妈的总理阁下,连我也感到很温暖……”
  ④在美国访问时,他再次回忆年幼时母亲对他的教育。他说:“母亲从小就教育我,对人要真实、真情、真挚、真切。一个人如果做到‘四真’就达到很高的境界。”这些,在他做了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后,也是按照母亲的嘱托去做的。
  ⑤在天津火车站候车大厅,他向一个哭泣的母亲伸出了慈爱的大手,那位母亲两岁的孩子,患了白血病无钱求医,母亲的哭声揪痛了他的心。在他的关心下,孩子入院了,后来,他又自己捐助1万元给孩子治病。在视察路上,他中途下车,把手伸向了那位刚从庄稼地里劳作回来的母亲,后来,在这个国家掀起了为农民工的讨薪风暴。在前年的地震灾区,多少次,看到他情不自禁地流泪……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
  ⑥多幸福啊,总理的母亲。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每当他外出视察与访问,雷打不动的,是母亲在新闻里对他的张望,在心里对他的念叨。而他,无论怎么繁忙,也还记得,常常给母亲打一个电话。老舍在《我的母亲》中写道:“人,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在,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
  ⑦给母亲打电话回家的总理,一个赤子的深情,才让他常常仰望星空,正如他在诗里诉说的那样:“那永恒的炽热,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选自《意林》2010年第10期,有删改)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从文中找出印证第⑥段“念天下苍生,也念母亲安康”的三件事。
  


第②段插入总理小时候生活片断有何用意?
  

分析第⑤段“这个风尘仆仆的老人,有一颗柔软而滚烫的心在绵延奔腾”一句中划线词的作用。
  


从第⑥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母亲怎样的复杂情感?
  
古人曾有“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叹,也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面对总理与母亲之间的真挚情意,你有何感想?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谢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②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③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选文第①段说明的对象是,说明对象的共同特征是

选文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所选文段采用的说明结构是什么?第②段开头的两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第③段“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中划线词“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选文第③段最后一句采用了的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阅读《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完成文后小题
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
①诗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无私是谓语,奉献是宾语。”我说,教师的生命其实如百合,展开是一朵花,凝聚成一枚果!开着是风景,碾碎是良药!
  ②危难之时见真情,关键时刻真英雄。刚刚过去的汶川大地震,我们看到很多老师放弃了转瞬即逝的逃生机会,用他们的沉着、冷静、机智,甚至鲜血和生命,维护师尊,铸就师魂,为不少孩子赢得了生存的希望和机会,奏响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生命颂歌,让我们再一次读懂了“师德”二字的博大与崇高!
  ③我们怎能忘记在什邡龙居小学的废墟中,一位年轻女教师的身体断成两截,脸部血肉模糊,可她的双手仍紧紧拥着两个学生!人们怎么掰,也无法掰开她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这位老师名叫向倩,去年大学毕业,到什邡龙居小学当英语老师。地震发生时,她正在疏散学生离开教室。看到有两个学生手足无措,她大步跑过去,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教室突然垮塌,她和几名学生被埋在废墟中……
  ④我们怎能忘记在汶川县映秀镇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救援的群众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住两个孩子,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两个孩子还活着,而“雄鹰”已经气绝!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29岁的教师张米亚,在关键时刻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⑤我们怎能忘记在绵阳市平武县南坝小学废墟下,一位死去多时的女老师爬在瓦砾里,头朝着门的方向,双手紧紧地各拉着一个年幼的孩子,胸前还护着三个幼小的生命。参与搜救的解放军战士说:“看得出她是要把这些孩子们带出即将倒塌的教学楼,她用自己的肩膀为孩子们挡住了坠落的横梁。”48岁的代课老师杜正香,在生死攸关的一刹那,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向世人展示着她对学生最深挚的爱。
  ⑥我们又怎能忘记德阳市东汽中学遇难教师谭千秋“双臂张开着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获救了,他却不幸遇难;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女教师袁文婷,为了拯救学生,青春定格在了26岁……
  ⑦“师德表天地,素心育英才”,这些可亲可敬的师者虽然离我们远去了,可是他们却铸造了不朽的师魂。君不见,在地震的废墟上,已悄然立起了无数丰碑,这些丰碑上,镌刻着一个又一个英雄的名字,也留下了这些普通教师们一段段壮怀激烈的故事。他们保护学生的每一种“姿势”,都将永远定格,镌刻在被救学生的脑海里,镌刻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你怎样理解题目“让他们永远定格在美丽中”?用选文中的句子回答。

文中的“他们”是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选文第①段引用诗人的话有什么作用?

第③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选文③—⑦段都是以“我们怎能忘记”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