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书谢御史
吴敏树
谢御史者,吾楚湘乡谢芗泉先生也。当乾隆末,宰相和珅用事,权焰张。有宠奴常乘珅车以出,人避之,莫敢。先生御史,巡城遇之,怒,命卒曳下奴,之。奴曰:“敢笞我!我乘我主车,汝敢笞我!”先生大怒,痛笞奴,遂焚烧其车。曰:“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九衢中,人聚观,欢呼曰:“此真好御史矣!”
【注】①九衢:四通八达的道路。②笞:竹板。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莫敢(      )         ②先生御史(       
之(      )           ④先生大怒(       
下列加点的“之”与“巡城遇之”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至 B.而两狼并驱如故
C.跪而拾以归 D.亦荆吴形胜最也

翻译下面的句子。
此车岂复堪宰相坐耶!
                                                                         
这段文字主要表现了谢御史的什么品格?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名著人物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选自苏轼《前赤壁赋》)
【注】①既望:指农历十六日。②属:同“嘱”,此处引申为“劝酒”。③共适:共享。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有亭翼然于泉上(2)醉翁之不在酒
(3)泛舟游赤壁之下(4)而莫消长也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三处停顿。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下列选项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耳得而为声

A.醉翁意不在酒
B.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
C.有良田美池桑竹
D.募有能捕者,当其租入。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甲】【乙】两文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写,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还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请结合【乙】文第2节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虽有佳肴》,完成下面问题。
虽有嘉 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曰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不知其也()(2) 教然后之()
(3)然后能自也() (4) 教学相()
下面各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此之谓乎?(《虽有佳肴》)②子好骑(塞翁失马))
B①虽有道(《虽有佳肴》)②日中不,则是无信。(《陈太丘与友期》)
C①学半(《虽有佳肴》)②而时习之(《<论语>十二章》
D①然后能自也(《虽有佳肴》)②遂溯流而上矣(《河中石兽》)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其此之谓乎?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中的实例,谈谈你的看法。(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小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带长江沿岸。)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视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虎视久之熟:
(2)虎亦卒去卒: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文中妇人和她的两个儿子为什么对老虎的突然来到有不同反应?


读了这个故事,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受到的怎样的启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面横线点的词。(2分)
无与为乐者②怀民亦未
相与步于中庭少闲人
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2分)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译:
这段文字叙事、描景、抒情集为一体:(事),这是事之雅者; (景),这是景之美者; (情),这是情之深者。(3分)
“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2分)
答:

“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 (2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小题。
定公问于颜渊曰:“东野子之善驭乎?”颜渊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失。”定公不悦,入谓左右曰:“君子固谗人乎!”三日而校来谒,曰:“东野毕之马失,两骖列,两服入厩。”定公越席而起曰:“趋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吾子曰:‘其马将失。’不识吾子何以知之?”颜渊对曰:“臣以政知之。昔舜巧于使民,而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造父不穷其马,是以舜无失民,造父无失马也。今东野毕之驭,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犹求马不已,是以知之也。”定公曰:“善!可得少进乎?”颜渊对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节选自《荀子》,有改动)
【注】①定公:鲁国国君,鲁定公。②颜渊:即颜回,孔子最得意弟子。③东野:即下文“东野毕”。 ④校:校尉,古代官职。⑤两骖(cān)列:车两旁套马的缰绳断裂了。⑥两服入厩:有两匹马回厩了。⑦吾子:先生。⑧舜巧于使民:舜很巧妙地使用人民。⑨可得少进乎:还可以再说一点吗?⑩鸟穷则啄:鸟被逼到尽头就会啄人。下文“攫”,即抓人。
.⑴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①东野子之驭乎()②君子谗人乎()
③历险远()④然犹求马不()
⑵选出与例句中 “以”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例句:臣以政知之

A.以尽吾齿(《捕蛇者说》) B.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C.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D.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不识吾子 何以知之
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颜渊看似说马,实则论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颜渊想要阐明的为政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