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句子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臣等以死守之 | B.今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
C.靳与武安君坑赵长平军 | D.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范希朝,字致君,河中虞乡人。建中年,为邠宁虞候,戎政修举,事节度使韩游瑰。及德宗幸奉天,希朝战守有功,累加兼中丞,为宁州刺史。游瑰入觐,自奉天归邠州,以希朝素整肃有声,畏其逼己,求其过,将杀之。希朝惧,奔凤翔。德宗闻之,趣召至京师,置于左神策军中。游瑰殁,邠州诸将列名上请希朝为节度,德宗许之。希朝让于张献甫,日:“臣始逼而来,终代其任,非所以防凯觎安反侧也。”诏嘉之,以献甫统邠宁。数日,除希朝振武节度使,就加检校礼部尚书。
振武有党项、室韦,交居川阜,凌犯为盗,日入慝作,谓之“刮城门”。居人惧骇,鲜有宁日。希朝周知要害,置堡栅,斥候【注】严密,人遂获安。异蕃虽鼠窃狗盗,必杀无赦,戎虏甚惮之,曰:“有张光晟,苦我久矣,今闻是乃更姓名而来。”其见畏如此。蕃落之俗,有长帅至,必效奇驼名马,虽廉者犹日当从俗,以致其欢,希朝一无所受。积十四年,皆保塞而不为横。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贞元末,累表请修朝觐。时节将不以他故自述职者,惟希朝一人,德宗大悦。
顺宗时,王叔文党用事,将授韩泰以兵柄;利希朝老疾易制,乃命为左神策、京西诸城镇行营节度使,镇奉天,而以泰为副,欲因代之,叔文败而罢。宪宗即位,复以检校仆射为右金吾,出拜检校司空,充朔方灵盐节度使。
突厥别部有沙陀者,北方推其勇劲。希朝诱致之,自甘州举族来归,众且万人。其后以之讨贼,所至有功,迁河东节度使。率师讨镇州无功。既耄且疾,事不理,除左龙武统军,以太子太保致仕。
一选自《旧唐书》
【注】斥候:古代的侦察兵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效奇驼名马效:献出 |
B.以致其欢致:取得 |
C.皆保塞而不为横横:横行 |
D.利希朝老疾易制制:控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希朝素整肃有声以献甫统邠宁 |
B.皆保塞而不为横而以泰为副 |
C.求其过,将杀之其后以之讨贼 |
D.非所以防凯觎安反侧也所至有功 |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
B.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
C.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
D.单于城中旧/少树希朝于他处市/柳子命军人种之/俄遂成林居/人赖之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希朝能力出众,却在事奉韩游瑰时差点因此招来杀身之祸,最后只好逃跑到凤翔。 |
B.无论是振武的盗贼,还是异蕃的盗贼,范希朝对他们都是格杀无论,因此,盗贼十分畏惧他。 |
C.范希朝招引突厥沙陀部投顺归降,用他们讨伐叛贼,立下赫赫战功,之后又率军征讨镇州,没有取胜。 |
D.王叔文派遣范希朝镇守奉天,只不过是想掩人耳,便于让身为副使的韩泰乘机取代他。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有张光晟,苦我久矣,今闻是乃更姓名而来。
②顺宗时,王叔文党用事,将授韩泰以兵柄。
(2)从文中找出能体现范希朝治理有方的两个具体事例。(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峻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
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
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
注: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让:责备 |
C.吾亦恨之恨:痛恨 | D.吾不忍见祸逮身逮:及、殃及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以其辩得幸太子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
B.削其地,收其枝郡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
C.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
下面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 时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多所变/ 更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B.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时/ 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 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C.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 时数言事/ 不用后擅权 /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 不急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D.太史公曰/ 晁错为家令时/ 数言事不用/ 后擅权多所变更/ 诸侯发难不急/ 匡救/ 欲报私仇/ 反以亡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 |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面各题。
(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
②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
(2)从文中找出导致晁错死亡的两点原因(可以用原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概括)
(古诗文阅读。共8分,每小题2分)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轼疏言:“陛下岂以灯为悦?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滋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徙知密州。司农行手实法,不时施行者以违制论。轼谓提举官曰:“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今出于司农,是擅造律也。”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二宫: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上元敕府市浙灯市:购买 |
B.轼诣武卫营诣:到……去 |
C.尾属于城属:隶属 |
D.徙知密州徙:调任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轼庐于其上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B.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亦足以畅叙幽情 |
C.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其孰能讥之乎? |
D.朝廷从之不知东方之既白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苏轼关爱百姓的一组是()
①此不过以奉二宫之欢耳②每因法以便民
③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④率其徒持畚锸以出
⑤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⑥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⑥ | D.②③⑤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上书皇帝说,皇宫在元宵节举办灯会,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应该撤回诏令。 |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
C.突发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始终带领士卒修堤守城,保全了徐州。 |
D.苏轼因关注百姓的诗被奸臣诬蔑陷害,出狱后被贬黄州,从此自号“东坡居士”。 |
文言文翻译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吴汝纶传
赵尔巽
吴汝沦,字挚父,桐城人。少贫力学,尝得鸡卵一,易松脂以照读。好文出天性,早著文名。同治四年进士,用内阁中书。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旋调直隶,参李鸿章幕。时中外大政常决于国藩、鸿章二人,其奏疏多出汝纶手。
寻出补深州,丁外内艰。服除,补冀州。其治以教育为先,不惮贵势,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为豪民侵夺者千四百余亩入书院,资膏火。聚一州三县高材生亲教课之,民忘其吏,推为大师。会以忧去,豪民至交通御史以坏村学劾奏,还其田。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又开冀、衡六十里之渠,泄积水于滏,以溉田亩,便商旅。时时求其士之贤有文者礼先之,得十许人。月一会书院,议所施为兴革于民便不便,率不依常格。
鸿章素重其人,延主莲池讲席。其为教,一主乎文,以为:“文者,天地之至精至粹,吾国所独优。语其实用,则欧、美新学尚焉。博物格致机械之用,必取资于彼,得其长乃能共竞。旧法完,且好吾犹将革新之,况其窳败不可复用。”其勤勤导诱后生,常以是为说。尝乐与西士游,而日本之慕文章者,亦踔海来请业。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管学大臣张百熙奏荐汝纶加五品卿衔总教务,辞不获,则请赴日本考学制。既至其国,上自君、相及教育名家,妇孺学子,皆备礼接款,求请题咏,更番踵至。旋返国,先乞假省墓,兴办本邑小学。堂规制粗立,遽以疾卒,年六十四。
汝纶为学,由训诂以通文辞,无古今,无中外,唯是之求。自群经子史、周、秦故籍,以下逮近世方、姚诸文集,无不博求慎取,穷其原而竟其委。著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及点勘诸书,皆行于世。
(选自《清史稿·吴汝纶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籍深州诸村已废学田籍:借助 |
B.会以忧去会:适逢 |
C.延主莲池讲席延:延请 |
D.皆行于世行:刊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易松脂以照读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其治以教育为先其可怪也欤 |
C.会朝旨开大学堂于京师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
D.唯是之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汝纶是桐城人,幼时家境贫寒,但是刻苦学习,曾经得到一枚鸡蛋不肯吃,到集市上换成松脂,供夜读时照明。 |
B.吴汝纶爱好文学,早著文名,先后在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府任事,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奏议,多出自吴汝纶的手笔。 |
C.吴汝纶认为汉语国文是天地间最精粹的语言文字,因此,欧美等国的博物、格致、机械地运用也都要向我国学习。 |
D.张百熙曾奏荐吴汝纶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务,加五品卿衔,吴汝纶坚辞不就,未获批准,于是奏请出国考察教育。 |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曾国藩奇其文,留佐幕府,久乃益奇之,尝以汉祢衡相拟。
(2)及莅冀州,仍锐意兴学,深、冀二州文教斐然冠畿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乞人张氏传
清·刘大樾
楚之南,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石;流沙之西,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鸿雁;近世以来,天地之气,不钟于士大夫,而钟于穷饿行乞之人。
合肥张美之,家在域北八十里之元潭。有女年十五,而同邑马彦章来赘。张氏年二十八,而父母皆已死,生二女亦死。其舅马青芝妻早死,有三子、二女。三子彦章为长,彦章年四十余又死。彦章死而青芝之二子皆幼,赖张氏以养;其二女赖张氏以嫁。其后,合肥岁连不登。张氏奉其舅青芝及二叔南走池州乞食,而二叔又皆死。张氏复奉其舅自池州之桐城,依左氏之庑下,乞食、挑野菜以养。当是时,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而张氏以其舅老穷无归,相依至死,不忍去,青芝死,而张氏年早已六十余,犹间至余家行乞也。
古者妇事舅姑①,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然吾以为民秉之彝②,不尽绝于人心。缙绅大夫之家必有隆礼守义善事其舅姑,与孝子之事父母无异者,而往往求之不可得。夫缙绅者,衣食奉养之物备具也;然勃谿诟谇③,禁之而不止.穷饿至于行乞,苟可以依人而得食,不能禁其改适也;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惜乎,其为女子且穷而行乞也!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
夫天地之气不能无所钟也。明之亡也,金陵之乞人闻之而赴水以死。丈夫不能,而女子能之;富贵者不能,而乞人能之,亦可慨也夫!
(选自《明清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注】①舅姑:公婆。②彝:法度,规则。③勃谿诟谇:争吵、辱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钟于人而钟于石钟:聚集 |
B.合肥岁连不登登:丰收 |
C.犹间至余家行乞也间:断晰续续 |
D.不能禁其改适也适:适当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依左氏之庑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B.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C.不尽绝于人心乃设九宾礼于庭 |
D.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则或咎其欲出者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以一组排比句,由天地灵秀之气,引出人间浩然之气,从而点出文章主旨.。 |
B.张氏在桐城漂泊乞食时,有人想娶她,但公公反对,张氏放弃改嫁机会,奉养公公终生。 |
C.作者以质朴的文字,简练真切地记叙了张氏历尽坎坷的人生际遇,赞美她的美好心灵。 |
D.文章用“缙绅大夫之家”的表现作为反衬,突显张氏的为人品格,深化文章的主题、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
(2)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