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下列文言短文断句。
见 善 如 不 及 见 不 善 如 探 汤 吾 见 其 人 矣 吾 闻 其 语 矣 隐 居 以 求 其 志 行 义 以 达 其 道 吾 闻 其 语 矣 未 见 其 人 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薛能者,晚唐诗人,格调不能高,而妄自尊大。其《海棠诗序》云:“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杜子美于斯,兴象①不出。天之厚余,谨不敢让,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青苔浮落处,暮柳间开时。带醉游人插,连阴彼叟移。晨前清露湿,晏后恶风吹。香少传何许,妍多画半遗”而已。
又有《荔枝诗序》曰:“杜工部老居两蜀,不赋是诗,岂有意而不及欤?白尚书曾有是作,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将来作者,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然其语不过曰:“颗如松子色如樱,未识蹉跎欲半生。岁杪监州曾见树,时新入座久闻名”而已。
又有《折杨柳》十首,叙曰:“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文人才子,各炫其能,莫不条似舞腰,叶如眉翠,出口皆然,颇为陈熟。能专于诗律,不爱随人,搜难抉新,誓脱常态,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然其词不过曰:“华清高树出离宫,南陌柔条带暖风。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洛桥晴影覆江船,羌笛秋声湿塞烟。闲想习池公宴罢,水蒲风絮夕阳天”而已。
别有《柳枝词》五首,最后一章曰:“刘、白苏台总近时,当初章句是谁推。纤腰舞尽春杨柳,未有侬家一首诗。”自注云:“刘、白二尚书,继为苏州刺史,皆赋《杨柳枝词》,世多传唱,虽有才语,但文字太僻,宫商不高耳。”
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今读其诗,正堪一笑。刘之词云:“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白之词云:“红板江桥清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选自《容斋随笔》)
注:①兴象:诗歌形象引发出的情苗。②杪(miǎo):年末或四季的末尾。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棠有闻,而诗无闻(见闻). | B.兴旨卑泥,与无诗同(局限) |
C.誓脱常态,虽欲勿伐(自夸). | D.文字太僻,宫商不高(冷僻) |
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其《海棠诗序》云君亲其谓予何 | B.予遂为之题,不愧不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
C.兴旨卑泥,与无诗同与蠃而不助五国也 | D.蜀海棠有闻,而诗无闻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杜工部老居(于)西蜀 | B.(荔枝)颗如松子色如樱 |
C.能专于诗律,(能)不爱随人 | D.(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薛能妄自尊大的一组是()
①风雅尽在蜀矣,吾其庶几②以其荔枝首唱,愚其庶几
③此曲盛传,为词者甚众④虽欲勿伐,知音者其舍诸
⑤今读其诗,正堪一笑⑥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
A.①②⑤ | B.①③⑥ | C.①②④ | D.③④⑤ |
下列的理解和分析,符合作者意思的一项是()
A.杜甫没写过海棠诗,是上天厚待薛能,他不敢谦让占尽蜀地风雅的机会。 |
B.白居晚虽然曾经为荔枝作过诗,但趣味和旨意都很低下,和没写过一样。 |
C.薛能认为前人的杨柳诗手法陈旧不堪,但他自己的诗也同样落入了欲套。 |
D.薛能对杜甫都颇有推开不理的意思,更别说剂禹锡,白居易以下的诗人了。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能之大言如此,但稍推杜陵,视刘、白以下蔑如也。
(2)其风流气概,岂能所可仿佛哉!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夏原吉,字维哲,其先德兴人。父时敏,官湘阴教谕,遂家焉。原吉早孤,力学养母。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诸生或喧笑,原吉危坐俨然。太祖诇而异之①,擢户部主事,成祖即位,转左侍郎。 浙西大水,有司治不效。永乐元年命原吉治之。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盛暑不张盖,曰:“民劳,吾何忍独适。”事竣,还京师。七年,帝北巡,命兼摄行在礼部、兵部;都察院事。有二指挥冒月廪,帝欲斩之。原吉曰:“非律也,假实为盗,将何以加?”乃止。……(宣宗)三年,从北巡。帝取原吉橐糗尝之,笑曰;“何恶也?”对曰:“军中犹有馁者。”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原吉有雅量,人莫能测其际。同列有善,即采纳之。 或有小过、必为之掩覆。吏污所服金织赐衣,原吉曰:“勿怖,污可浣也。”又有污精微文书者,吏叩头请死。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帝命易之。吕震尝倾原告。震为子请官,原吉以震在“请难”时有守城功,为之请。平江伯陈瑄初亦恶原吉,原吉顾时时称瑄才。或问原吉:“量可学乎?”曰:“吾幼时,有犯未尝不怒。始忍于色,中忍于心,久则无可忍矣。”尝夜阅爱书②,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妻问之,曰:“此岁终大辟奏也② 。”与同列饮他所,夜归值雪,过禁门,有欲不下者。原吉曰:“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其慎如此。
[注]:①诇:音 xiòng 暗中观察 ②爱书:记录囚犯口供的文书。③大辟:死刑。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吉危坐俨然 危坐:端正地坐着。 |
B.原吉布衣徒步,日夜经画 经画:治理谋划。 |
C.原吉有雅量 雅量:高难的气量。 |
D.君子不可以冥冥堕行 堕行:落马行走。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红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以乡荐入太学,选入禁中书制诰 | B.太祖诇而异之 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C.帝命赐以大官之馔,且犒将士 | D.同列有善,即采纳之 |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项伯即入见沛公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事竣,(原吉)还京师。 |
B.假(二指挥)实为盗,将何以加? |
C.或有小过,(原吉)必为之掩覆。 |
D.夜归值雪,(同列)过禁门。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夏原吉勤奋敬业的一组是( )。
①民劳,吾何忍独适。
②帝取原吉櫜糗尝之,笑曰:“何恶也?”
③勿怖,污可浣也。
④原吉不问,自入朝引咎。
⑤原吉顾时时称瑄才。
⑥尝夜阅爱书,抚案而叹,笔欲下辄止。
A.①③⑤ | B.②④⑤ | C.③④⑥ | D.①②⑥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夏原吉在太学读书被选入宫中写皇帝诏令,他的表现严肃认真,明太祖认为他与众不同,提拔他为户部主事。 |
B.夏原吉到浙西治理洪水,他辛勤操劳,与民同劳苦。后来皇帝要将两个冒领俸米的禁卫军官斩首,夏原吉则直言劝谏皇帝应按法律办事。 |
C.夏原吉待人宽厚,能纳人之善,容人之过,勇于承担过失责任。对于反对自己的人,也能为他办该办的事,实事求是地称赞他的才能。 |
D.夏原吉在审阅判定死刑类案子时慎之又慎。一次因和共事的官员外出饮酒,夜归遇雪,过宫门没下马,为此他检查了自己的行为。 |
将下面文言文用斜线断句。李离者晋文公之理也过听杀人自拘当死文公曰官有贵贱罚有轻重下吏有过非子之罪也李离曰臣居官为长不与吏让位受禄为多不与下分利今过听杀人傅其罪下吏非所闻也辞不受令文公曰子则自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李离曰理有法失刑则刑失死则死公以臣能听微决疑故使为理今过听杀人罪当死遂不受令伏剑而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
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
|
3.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 (2) 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题
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礼》,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
|
3.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 (2)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以戍籍居京师。四岁能作径尺书,景帝召试之,甚喜,抱置膝上,赐果钞。后两召讲《尚书》大义,称旨,命入京学。天顺八年,年十八,成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
十七年,重建阙里庙成,奉命往祭。还,上疏言:臣奉使遄行,适遇亢旱。天津一路,夏麦已枯,秋禾未种,挽舟者无完衣,荷锄者有菜色。盗贼纵横,青州尤甚。南来人言,江南、浙东流亡载道,户口消耗,军伍空虚,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俸。东南财赋所出,一岁之饥已至于此;北地啙窳[注],素无积聚,今秋再歉,何以堪之。事变之生,恐不可测。臣自非经过其地,则虽久处官曹,日理章疏,犹不得其详,况陛下高居九重之上耶?
臣访之道路,皆言冗食太众,国用无经,差役频烦,科派重叠。京城土木繁兴,供役军士财力交殚,每遇班操,宁死不赴。势家巨族,田连郡县,犹请乞不已。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游手之徒,托名皇亲仆从,每于关津都会大张市肆,网罗商税。国家建都于北,仰给东南,商贾惊散,大非细故。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闸河官吏莫不奔骇,鬻贩穷民所在骚然,此又臣所目击者。
夫闾阎之情,郡县不得而知也;郡县之情,庙堂不得而知也;庙堂之情,九重亦不得而知也;始于容隐,成于蒙蔽。容隐之端甚小,蒙蔽之祸甚深。臣在山东,伏闻陛下以灾异屡见,敕群臣尽言无讳。然诏旨频降,章疏毕陈,而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累岁经时,俱见遏罢。诚恐今日所言,又为虚文。乞取从前内外条奏,详加采择,断在必行。帝嘉叹,悉付所司。
(节选自《明史?李东阳传》)
[注]啙窳:zìyǔ,疏懒。
1. |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准确的一项是()
|
4.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