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全面展开。到1983年7月,“文革”中30多万件冤假错案、110万件历史遗留案件得到纠正和复查,300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昭雪。这成为“拨乱反正”的关键一步。此举
①成为实行改革开放的起点 ②为现代化建设奠定社会基础
③促成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 ④调动干部群众的工作积极性
|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1943年蒋介石在《中国之命运》中写道:"这些国耻(二十一条)违背我国民的希望,有损我国民的自信,激起我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五四运动就是这种要求的最鲜明的表现,在国民强烈的革命要求之下,军阀官僚的政治,只有没落的一途."上述材料
| A.肯定了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
| B.全面揭示了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
| C.准确分析了抗日战争后中国的政局形势 |
| D.体现了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的政治愿望 |
从下图中,你
能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正面战场始终是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 B.国共合作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
| C.国民党军队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 D.抗战前期国民党军队比较积极抗战 |
1861年4月,曾国藩的幕僚赵烈文看到了一本书的新印本后,在日记中写到:“其中所言,颇有见识……法法类,皆是效法西人所为,其钦折外洋,殆为心悦诚服,而于夷情最诸练;……观此一书
,则贼中不为无人。”该日记中所说的“书”应是
有学者认为:"工业革命后,世界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一种先进
文明以‘生存威胁’迫使其他文明不得不仿效他."中国近代能够反映这一历史现象的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 B.义和团运动 | C.辛亥革命 | D.《天朝天亩制度》 |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借,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 A.继续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 | B.在民族主义问题上有了新的认识 |
| C.在反帝问题上仍模糊不清 | D.对帝国主义尚存在不切实际的幻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