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托马斯·杰斐逊指出:“世界上每一个政府中都有人类弱点的痕迹,都有腐败蜕化的苗子……一个政府如果仅仅是委托给人民的统治者,必然会蜕化变质。”他强调了
A.腐败是政府的天性 | B.权力制衡的必要性 |
C.政府主权归属人民 | D.实行代议制的局限 |
1982年,中央在温州开展了打击严重经济犯罪的运动,即“八大王事件”。温州第一批成功的个体户,被戴上“投机倒把”帽子,遭到整肃。这一行动对民众中刚刚涌动的致富热情,无疑是致命一击。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南巡之后,“投机倒把”这个词没人提了,而“下海”等词汇流行开来。这说明
A.领导人的言行是经济发展风向标 |
B.邓小平南巡提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
C.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冲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
D.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
“文化大革命”由思想文化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后,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到严重冲击。但在1973年和1975年,我国工农业生产比上一年分别增长9.2%和11.9%。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大 | B.党和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C.周恩来、邓小平调整经济政策 | D.“文化大革命”促进了经济发展 |
20世纪50年代,教育部对高等院校进行调整,裁撤、合并了一些大学及其专业。清华大学只设置机械制造、土木工程和水利工程等八个工科系。这次调整的目的是
A.适应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需要 | B.培养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
C.创办与国际接轨的高等院校 | D.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
下图反映了我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情况,图中F1为动力,F2为阻力,其中F2>F1的情况出现于
A.甲午战争后 | B.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
C.南京国民政府前期 | D.解放战争时期 |
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叙述了陈寿亭从一个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的创业历程。该片的主题歌写道:“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造成剧中主人公“荣华富贵好心酸”的主要原因是
A.主人公出身低微 | B.受到帝国主义的阻碍 |
C.处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夹缝中 | D.国内商场上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