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人在反思传统文化时,有的人“由增入外界新形式新规制使之具有新意义”,有的人“厌恶固有文化中之若干缺陷,而从事批判与排除”。这两种人的代表分别是( )
| A.魏源、洪仁玕 | B.洪仁玕、康有为 |
| C.康有为、孙中山 | D.孙中山、陈独秀 |
1946年 2 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 |
| B.电文主张对苏实行“遏制战略” |
| C.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 |
| D.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列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
|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
| C.二战后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
| D.70 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国家干预 |
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 |
| 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 |
| 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 |
| 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 |
据网络统计,中国加入WTO最初五年中,“民族”,“国家”,“主权”等出现约10000次。进入21世纪后,这些情感浓厚的词汇很少使用,“经济”,“全球化”,“区域化”,“信息化”却大量频繁的使用。上述词语使用频率对比变化说明了
| A.传统观念受到冲击,中外交往逐渐平等 |
| B.加入WTO,使国人逐渐认识到中西差距 |
| C.全球化日益加深国人对世界认识趋于理性 |
| D.发展中国家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正不断深入 |
章士钊曾说:“提倡新文学,自是根本救济之法,然必其国政治差良,其度不在水平线下, 而后有社会之事可言。文艺其一端也。欧洲文事之兴,无不与政事(即政论)并进。”作者意在说明
| A.文化领域长期存在泛政治化的倾向 |
| B.政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主导作用 |
| C.新文化运动对社会进步的影响有限 |
| D.政治革命与文学改良具有同等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