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连江县的杨崇家庭,六世同居,男女老幼有70口人,饮食一道,财产共有。南平廖氏,五代同居,也同耕共食。大田县吴氏六世同居,男耕女织,不分彼此。福清县王荣也是六世同居,大小家人七百余口,不曾折箸争吵过,而且这个家庭一直发展到清代。
——摘自彭文宇《历史上闽台家庭与家族交往》
材料二 中国的家族社会有着古老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并且强调家庭和宗族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但清末最后十年里,这一基础摇摇欲坠。儒家思想中诸如家庭忠义、孝道、贞节、三纲五常等观念已被西方思想中的个人主义、自由思想和男女平等观念代替。人们逐渐认识到,个人不仅是家庭的一员,更是社会、国家的一员,而且个人拥有即使是家庭中的长者也不能剥夺的权利。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开始宣布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并把儒家教导的各种合理关系,斥之为过时的和封建的,家长的全能地位受到了挑战。
——摘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1982年-2005年南京家庭户规模的构成(%)
年份 |
1982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5年 |
合 计 |
100 |
100 |
100 |
100 |
一人户 |
11.85 |
8.46 |
12.12 |
14.13 |
二人户 |
12.43 |
14.27 |
23.51 |
28.67 |
三人户 |
20.67 |
33.5 |
39.58 |
37.57 |
四人户 |
23.22 |
24.1 |
14.31 |
11.11 |
五人及五人以上户 |
31.83 |
19.67 |
10.48 |
8.52 |
——江苏省统计局《改革开放以来南京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变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大家庭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家庭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代家庭的发展特点及其折射的社会趋势。
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过程中表示:“中华民族的昨天,可以说是‘雄关漫道真如铁’。近代以后,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奋起抗争,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开始了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
请回答:
(1)五四运动以前,为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提出了哪些重要的思想主张?
(2)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抗争”中形成的思想武器是什么?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时期,它分别形成什么主要成果?
(3)20世纪90年代,在“建设自己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邓小平同志就“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作了怎样的阐述?
(4)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历史图表组
材料二单极是持久的,也是和平的。最大的危险是美国行动太少。作为一个拥有无可争议的优势的国家,美国比任何国家更有可能轻视这一国际系统和总的挑战。但由于这一系统是围绕美国建立起来的,这就要求美国进行约束和管理,美国对挑战的反应提出的法令越有效,这一系统将越长久和越稳定。
——(美)威廉 沃尔弗斯《稳定的单极世界》1999年
材料三冷战结束后,世界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但多极化格局的形成需要经历相当长的时期,其间会充满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激烈斗争。世界各种力量正在进行新的分化组合。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几大力量也相对突出,广大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增强。
——江泽民《在武汉主持召开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时的讲话》1999年
(1)材料一图片分别反映了什么现象?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作者的主张并指出其目的。
(3)材料三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指出提出这一观点的理由是什么?
材料一权力监督,在中国古已有之。西周就有过所谓做诗、诵诗的舆论监督,当时还创造了“三监”制度,并成为以后秦汉时的监察御史和刺史制度的渊源。此后中国各朝代都建有权力监督制度,西汉中期开始建立多重监察制度。如御史的监察、丞相司直的监察、司隶校尉的监察等。西汉还发明了中国最早的举报箱。唐、宋、元、明、清的监督制度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忽必烈曾说:“中书省是我的左手,枢密院是我的右手,御史台是我用来医治左右手的。”这些制度虽有一时一地之效,但并不能对贪官保持持久的威慑力。
——蒋德海《为什么说权力制衡比权力监督更重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古代权力监督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难以保持持久威慑力的主要制度原因。
材料二一年来,我们的党乘着革命的高潮,有突飞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可喜的现象。但同时投机腐败分子之混入,也恐是一件难免的事……此种分子近来各地均有发现,大会为此决议特别训令各级党部,迅速审查所属同志,如有此类行为者,务须不容情地洗刷出党,不可令留存党中,使党腐化,且败坏党在群众中的威望。
——摘自1926年8用4日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颁布《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通告的背景。
材料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他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取得胜利后,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因此他向全党提出了两个“务必”。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党的地位变化说明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材料三 我国法学家代表在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反腐败的国际合作”专题研讨会上表示,为严厉打击腐败现象,中国从立法、司法、国际合作等多个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不但修改、完善了有关腐败犯罪及其刑事责任的立法,在中国检察机关专门设立了负责立案侦查、起诉涉嫌腐败犯罪案件的反贪污贿赂局,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还专门出台了相关司法解释,中国的反腐败斗争已取得明显成效。
——节选自襄阳党建网(2005年9月)
(4)依据材料三,分析新时期廉政建设的新特点。结合材料,概括党在反腐倡廉方面的主要经验。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秦汉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又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必得中书、门下二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青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年发耳,陛下发一朝之而许杀之,既如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 而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引自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以天下为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言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贞观政要·论政体》
材料四明太祖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翰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实录》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指出,唐初君主的权力受到哪些方面的制约?据此概括唐初的君主专制制度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唐太宗与明太祖在丞相作用的看法上有何不同?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唐代和明代丞相制度的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有什么不一致的地方
比较是研究历史、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它能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历史的前因后果。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中世纪的西方封建国家中,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君权是世俗权力,管辖世俗界,教权是精神权力。……一个封建君主如果侵犯了封臣的权利,封臣就可以不对封主尽义务。……西方封建时代并无近代意义的立法概念,法律是古老的习惯法。所谓习惯法,就理论上讲,就是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
——吴于廑《中西启蒙运动的比较》
材料二中国明代的封建专制制度却起着完全不同的历史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宗法性的自然经济基础和封建阶级结构之上的。因此,他就把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统治当作自己的根本任务。
——郝侠君《中西500年比较》
材料三外在自由和政治自由和内心自由,这些贵族精神的传统,在英国贵族那里通过与国王的抗争,保存了下来。
——许纪霖《平民时代的贵族精神》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5世纪左右中国和西方政治状况的区别。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代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社会形态的走向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中叶英国贵族为了追求自由同国王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4)当中西两种不同走向的文明遭遇后,中国受到了怎样的冲击?试概括其政治、经济方面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