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宋初统治者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动乱的隐患远未消除。内有武臣拥兵自重,掣肘皇,权,外有契丹重兵胁边,伺机进犯;二是急需充实和调整各级统治机构,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和各项事业。为了应付当务之急和谋求久安之策,宋初统治者确定了“尚文抑武”的治国方略。宋初统治者在政权建设和各项事业中需要大批统治人才,尤其需要重用和补充大批文职官员。还有,宋初形成的新旧贵族仍有很大的政治权力和社会影响,借选士制度来摧毁和消除新旧贵族家庭垄断官员的隐患并建立有利于巩固专制政治的官员晋升制度,是统治者必然的政治诉求。宋初在继承隋唐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科举取士名额,确定殿试制度,提高录取后的待遇,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如“封弥、誊录”诸法),使宋代科举呈现出一派新的气象。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在其建议下宋神宗于熙宁四年(公元1071)下令废除诗赋、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札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
——摘编自王炳照《北宋的科举制度改革及其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初科举制改革的目的。
(2)比较北宋初期和中期的科举制改革,指出王安石改革科举制的特别之处。分析其实际效果。
【原创】世界上国家众多,其政治文明亦是五彩缤纷,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机务及用兵皆军机大臣承旨,天子无日不与(军机)大臣相见,无论宦夺(宦官)不得参,即承旨者(军机大臣)亦只供述缮撰,而不能稍有赞画于其间也。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材料二 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伯利克里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
材料三 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四 英国人几乎是摸着石头过河先行进入民主化之路的。当欧洲封建专制主义普遍加强时,他们发动资产阶级革命,摧毁封建主义根基,并在封建专制制度的一片汪洋中独辟蹊径,确立了一种全新的政治体制……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
——纪之景《英国政治制度:特点及其文化内涵》
材料五 建国初期,中国民盟主席张澜在政协会议上讲话指出:“我们的新制度,当然放弃了旧民主主义中那一套陈腐的东西……根据我们的民主集中制,中国人民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人民又确确实实有了一个集中行使立法权和行政权的最高权力机关。”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2)
(3)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4)结合所学知识解析材料三中“用宪法的权威给国王套上了羁勒,使国王的权力与行为受到约束”的含义?
(5)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了哪些民主政治“新制度”。
(6)综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到哪些认识?
【人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顾学杰《王权还是共和?保守还是激进?——试论克伦威尔的政治观》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上海《申报>评论说:“中国数十年来为主义而奋斗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国政界中之人格,不屈不变,始终如一者,中山先生一人而已。中山先生真爱国者也……不顾成败,不问毁誉,可谓勇往之实行者。”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克伦威尔“激进”和“保守”的表现。
(2)材料二体现出了孙中山哪些精神品质?
(3)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评价褒贬不一,而对孙中山的评价多为赞美之词,结合上述材料指出其原因。
【改革】 改革是推动民族进步、国家富强、社会稳定的不竭动力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梭伦颁布的第一条法令就是“解负令”。根据这个法令,平民所欠的各种债务一律废除;禁止在放债时以债户的人身作抵押,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负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梭伦还对公民的财产进行了一次调查分析等,并按照财产等级规定相应的政治权利。这些新的法令还包括:设立四百人会议;修改死刑法;其他鼓励手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措施。
——《希腊罗马名人传》
材料二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过:“我不愿农民过得优厚,但我要防止俄国暴动。我认为,我们把农民同土地割裂会点燃俄国。假使要我签字连同土地一起解放农奴,我宁肯把手指砍掉。”
——《苏联史》
材料三大凡国家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而物产之多寡,在于是否勉励人民之工业。所以,归根结底是依靠政府官吏的诱导奖励之力。
——大久保利通
材料四文明开化过程中的过火行为,使得日本的传统文化面临崩溃,甚至有人提出日本人应该改说英语,与西洋人通婚,以改良日本人种。
——《大国崛起》解说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说出梭伦和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2)归纳材料三中大久保利通的主要观点,其观点在日本明治维新改革措施中是如何体现的?
(3)据材料四,指出日本在文明开化中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如何对待外来文化?
(4)概述这三次改革在社会发展方面的各自结果。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侵略亚洲,孙中山和甘地分别领导了本国的反帝斗争。
材料一孙中山在《北上宣言》中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结论:“第一步使武力与国民相结合,第二步使武力为国民之武力,国民革命必于此时乃能告厥成功。”……他说,“对于欧洲人,只用仁义去感化他们……一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要完全收回我们的权利,便要诉诸武力”。
——王志光《孙中山反帝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材料二一种道德的,乃至具备宗教唯纬度的社会运动。他所追求的不是以恶对抗恶,亦非以善对抗恶——在甘地看来,过激的“对抗”本身就不是善的——而是以善消融、驯化恶。
——羽戈《“非暴力”何以“不合作”》
请冋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一思想的形成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甘地在印度解放斗争中的思想精髓是什么?在这一思想精髓的指引下,甘地领导了哪一政治运动?结果如何?
(3)孙中山和甘地分别以不同方式领导着本国的反帝斗争。我们评价这两种不同斗争方式的正确标准是什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61年农奴制度改革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承上启下的改革,也是世界历史近代化的途径之一。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政府寻求平衡地主和农奴的利益,但是解放条款上的种种平衡措施令大多数农民不满意。……农奴获得可了自由,并有机会成为土地所有者。但是农民没有获得什么政治权利,还不得不为所获得的土地缴纳赎金。很多失望的农民认为,统治者是在强迫他们为本来就是他们的土地付款。……解放农奴几乎没有带来农业产量的增加。
——摘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二 政治:建立地方自治机构(地方自治局)。1864年颁布的《省、县、地方机构法令》根据这个法令俄国大部分地区建立了自治会议及其行政机关。司法:废除旧的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教育:鼓励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思想:客观上使西方资产阶级思想进一步传入俄国,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差距,纷纷要求改革。经济:(1861年改革增加了自由劳动力,扩大国内市场,提供资金;借鉴西方技术;政府制定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
——百度百科:《俄国农奴制改革·其他内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说明农民对改革措施失望的原因。
(2)据材料二,俄国农奴制改革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能否成功的因素。
(3)在农奴解放对农民和国家的影响上,历史学家观点不一。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科学评价重大历史改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