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50年1月2日,一名塔斯社记者问毛将在苏联逗留多久,毛回答道,‘我逗留苏联时间的长短,部分地决定于解决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利益的各项问题所需的时间’。”毛泽东访问苏联所要解决的最关键的问题是
| A.学习苏联模式以建设社会主义 | B.同苏联达成共识以共同抗美援朝 |
| C.同苏联结盟以打破美国的封锁 | D.争取苏联的承认以实现中苏建交 |
“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共产党宣言》。有学者提出应根据该著中原文“Aufhebung”,把“消灭”应翻译为“扬弃”。对此现象,也有学者认为应从作者写作的立足点和上下文语境中来理解。对这场争论所反映的史学认识应是:
| A.翻译为“扬弃”更符合马克思本人的意思 |
| B.要鼓励历史研究中的大胆创新,鼓励给定论“翻案” |
| C.时代不同了,历史文本的含义当然也随之改变 |
| D.历史研究应尊重文本,并努力还原其客观真实 |
有种由技术驱动的唱片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以前那种纯粹的“民族”音乐。相反,正是音乐的种种特殊品质——一种不受国家边界束缚的文化形式、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中任意流动、社会身份与个体身份最为强烈的情感经验来源——是唱片工业起步时不必按照国家的边界进行组织和管理。(选自詹姆斯·库兰《大众媒介与社会》)对这段文字的含义表述最合适的是:
| A.音乐具有超越国界的特质 | B.唱片工业是音乐全球化的本质 |
| C.国家边界在文化交流中不再存在 | D.全球化中的音乐保持了民族特色 |
观察右图,发行此邮票的主要意图是:
| A.英国炫耀已控制中国邮政权 |
| B.宣传中国通信实现了近代化 |
| C.纪念上海“开埠”50周年 |
| D.庆祝在华获得“新界”租借地 |
当今世界最成功的区域一体化组织非欧盟莫属,她起步于煤钢共同体建立,发展于欧洲经济共同体,再到欧洲联盟。从发端来看,以下哪一因素起了关键作用
| A.美国力促西欧联盟 | B.法德政治家远见卓识 |
| C.苏联咄咄逼人威胁 | D.英法德三驾马车内联 |
19世纪末,“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上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 B.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 C.世界市场的形成 | D.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