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天使的礼物
刘继荣
⑴黄昏,儿子一如既往地推我去广场散心。二月的风变得暖起来,但是吹到脸上依然带着股寒意,就如我此刻的心境。
⑵刚坐上轮椅的时候,医生笑呵呵打趣,说我最多只能享用三周。可是如今漫长的三个月过去了,我依然坐在轮椅上。广播里正放着《吉祥三宝》,真羡慕那个丰腴健硕的妈妈,想必她到了80岁还能健步如飞吧?不像我,三十几岁就坐在轮椅上了。
⑶儿子兴致勃勃地问:“情人节送什么礼物好?”
⑷我漫不经心作答:“那要看对方喜欢什么,如果是心爱的,一句话、一首歌也是好的。”说完才觉惊骇,他刚上一年级,居然提出这么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不禁想起上学期他曾说与一小女生相爱,我问,怎么爱?他答:“我们下课后一起在草坪里找灵芝草,给妈妈治病。”现在,灵芝草没找到,居然懂得过情人节了。
⑸忽然间,在淡金的晚霞里,一首英文歌响起来,我不禁感慨:“人长耳朵,就为享受这样美的声音吧!”儿子动容。
⑹回家后,儿子替我按摩,他见过医生为我做按摩。手法倒是学得有模有样,可力度远不够。窗外传来孩子的笑闹声,我发现了儿子的心不在焉,顿时心生黯然,命他快快去玩。  
⑺第二天黄昏,竟然又听到那首歌,是洒水车在唱,一时间,只觉得漫天繁花落了又开,连时光都淹没了。回过神来,才发现儿子早出去了。
⑻钟点工临走时提醒我,说整个寒假儿子日日在闹市区出没。那一带网吧颇多,里面未成年人也很多,要我千万管紧孩子,她说她的儿子就是在网吧里毁了的。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
⑼可儿子似乎总是很忙,没等我谈到正题,他就鱼一样溜了。是的,外面春日融融,谁耐烦整日对着一张蜡黄的面孔呢!
⑽每一次,听着楼道里咚咚远去的足音,每一步,都似踩在我心上。想起从前他寸步不离地守候着我,小朋友叫去踢足球一概不理,如今,怯得连边都不肯沾了。
⑾长叹一声。吃药罢,这一粒吃掉的是老公的轿车车灯,那一粒咽下的是儿子模型飞机的翅膀,家人的梦想悉数掉进我胃里。一时间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⑿突然,气喘吁吁的儿子冲进来:“嘿,妈妈,情人节快乐!”我惊呆了。捧着他递过来的礼品盒不知所措。儿子一叠声地催我拆开,是一张唱片。他替我放进CD机里,音乐水一般漫过来。正是我最爱的那一首。
⒀我哭笑不得,原以为这礼物是送给那个小女生的,现在居然给了我!望着那张汗津津的脸,纵有千个疑问我也只能咽下。
⒁傍晚,儿子又推我出去,他指着华丽的橱窗得意地说:“哈,我又找到一个错字!”顺着他的手指望过去,花团锦簇的五个大字:情人节快乐。哪里有错?
⒂见我疑惑,他急忙用手指在我手心画着:“是亲人的‘亲’,不是事情的‘情’,明天我要告诉老师去。”原来是这样,他一直以为是亲人节,所以误把礼物给了我。
⒃这时,一个陌生的中年人朝我们走过来。他很友好地问:“小朋友,你找到了吗?”儿子回答:“找到了,谢谢叔叔。”我诧异地望着他们。 那人说,他是负责在广场播放音乐的。有天晚上儿子去找他,询问下午放的一支英文歌的名字,他说妈妈喜欢听,想买给妈妈。一下午放了那么多唱片,哪里能记得清呢?于是把所有的英文歌拿来一首首试放,最终也没有找到,但他却记住了那个执着的小男孩。
⒄洒水车过来了,开到我们身边缓缓停下,一个年轻人探出脑袋笑着问:“找到了吗?”
⒅原来,那首叫做《斯卡布罗集市》的英文歌,正是这位司机帮助找到的。他也一直惦记着这个倔强的小男孩,惦记着他能否买到唱片。
⒆洒水车开走了,我们继续向前。路边一个老太太在卖音像制品,她笑咪咪地问儿子:
“找到了吗?”我与儿子一道感激地回答:“找到了!找到了!”我的声音里竟有了微微的哽咽。
⒇我终于知道,我的孩子没有去网吧,也从来没有冷落我,他一直都不曾放弃对那棵灵芝草的寻找。反复地听那首歌,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被这个痴痴的孩子所感动,可我知道,这份礼物,足以温暖一个母亲的一生。
(选自《最感人的情感小小说——穿过风雪的音乐盒》,有删改)
请结合文章说说“天使的礼物”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文章第⑻段中画线句“我心里百味杂陈,酝酿着如何同儿子谈”,请联系上下文说说为
什么“我”的心里百昧杂陈?
                                                                               
                                                                            
如何理解最后一段中“痴痴”一词的意思?文章主要通过哪一件事来表现儿子的“痴”?
                                                                          
                                                                          
“找到了吗?”“找到了!”文中多处出现这个问答,分别表现了问答双方怎样的心理?
                                                                            
                                                                            
                                                                            
一个小小的孩子,用自己的行动,温暖了母亲的一生,令人动容。读了全文,你有什
么感想?请结合实际谈一谈。
                                                                           
                                                                           
                                                                           
请你写一句你喜爱的有关母爱的名言或警句。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太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儿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了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钱,到第七个月,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最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来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可以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棵500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助他搬车子,他想搬完了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助,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这么久,你可以去死了。”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仓,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地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着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选自学林出版社《山河判断·大西北札记》)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内容。
文章极力铺陈年轻人眼中田园、林带的美丽的作用是什么?
说说你怎样看待文中“老人”这一形象?
用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的寓意。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垂柳
李辉英
①每当搭乘3路巴士行经花园道电车站旁边时,只要向路西扫上一眼,便必然会接触到某座楼下的两三株垂柳。诚然不错,只不过是两三株垂柳,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②大惊小怪的地方当然没有,不过那两三株垂柳特别容易引起我的好感,却是真的。亚热带的香港,老榕树小榕树比比皆是,想去发现几棵柳树,虽不能说是难过大海捞针,但想找得到毕竟不太容易,而垂柳,就更不多见了。
③家乡是个树木之乡,大多是榆树、桦树、杨树和柳树,特别是柳树,在小路边、河岸旁一些荒地上,它总是生长得郁郁葱葱的。房前房后,村里村外,也必定有绿柳满布,蔚然成林。
④幼小的时候,还不曾养成爱护树木的美德,一到了三春季节,常常找上了柳树,给它平添了麻烦,不,还不如说给它带去了无妄之灾更为好些。我们三三五五的乡下孩子,把垂柳的嫩枝折下来,然后把枝上的嫩皮三拧两拧,抽出了枝木,剪成了小段,那圆圆的柳皮,便可以当成小喇叭一样,由每个含入口中的人吹出来一些声音。我们管它叫"哨子","哨子"有粗有细,有长有短,你吹我也吹,像是一个交响乐团。
⑤这交响乐团的演奏,当然不会收到美满的效果,可怜那些柳枝,平白受了伤害,地面上有的是残叶和断枝,现在回想起来,真够揪心的了。
⑥柳树在我的家乡,不但是最为普遍的树,也是极容易生长的树。一棵柳树,特别是古老的垂柳下面,它在乡下常常是人们歇脚午睡的好地方,垂下的柳条慢慢地拂动,替你赶走了人间最讨厌的苍蝇。
⑦垂柳成林,正像是一种倒挂林。春天当柳絮抽芽的时候,枝条上满都是白白的絮芽,白中带绿,绿中带黄,活像开了一些小朵的白花。等到柳絮飞遍原野的时候,像满天的棉花,又像满天的白雪,而树下又是碧绿的田野。
⑧记忆犹新的与垂柳有关的往事,莫过于幼小时候在乡间的打秋千了。乡下孩子有乡下孩子的创造,我们早已习知把两条垂柳的枝条,扎结成U字形,人往那结好的枝条上一坐,你推我推,秋千就打了起来,一棵垂柳,可以结出两三副秋千。
⑨由于家乡的垂柳随处皆是,也就和它做了很好的朋友,兴致高的时候,还会爬到树上掏鸟雀呢。花园道上的垂柳,似乎并不太高,不是垂柳,都大有可能的。我只是凭坐在巴士中匆匆地一顾,从不曾走上前去看个真切,认错了树,也是不足为奇的。我倒想,拣一个假日,走上花园道去,亲自察看一番,是不是垂柳也就水落石出了。家乡的柳树,此时叶尽树枯,此间的垂柳得到了地利,仍然绿柳浓阴。从情理上讲,南方的柳树也许比北方的柳树幸运一些吧。
——选自复旦大学出版社《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台港澳卷)
垂柳身边的趣事记忆犹新,除了在古老的垂柳下歇脚午睡外,还有哪些趣事呢?它们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细读第④段中制作口哨的精彩细节,品味富有语言表现力的动词的作用。
文中对柳絮的描写运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展开联想与想象,试写出一两个有关柳絮的比喻句。
试对第⑤段做点评批注,说说你的见解。

阅读下面现代文,完成下面问题。
父亲的新年
傅东华
①中学生杂志社邀我谈话的那天晚上,母亲从故乡到上海。女儿娟,儿子浩,都特地向学校告了假,和我一起到车站迎接。
②母亲接到了,在别后的琐屑家庭谈话中,提到明年是父亲的七十阴寿。那时我心里正被《中学生》编辑出给我的题目“新年”占据着,及至提到父亲,这才像通了电似的突然把新年的观念和父亲的影像融合了起来。
③是的,自从我能记忆的时候起直到我童年的终了,每个新年的回忆里总是父亲的影像居于最前列。一到腊月初头,父亲的面容就变严肃了,帐目要清理,年事要备办,一切都得父亲独个人担当。有时候,父亲紧皱着眉头,双手互相拢在袖筒里,默不作声地在房里整日的往来踱着,我们都知道他正过着难关,于是新年将到的喜望就不觉被给父亲的同情所销克。
④但是到了新年的晚上,年夜饭照例是十大碗,照例一到上灯就开始。那时街上讨债人的行灯还正往来如鲫,我们却已安然团坐吃喝了。因了这,父亲总很郑重地对我们说:“我们能够这样也就不容易啦。”
⑤元日早起,父亲就穿着廪生的衣冠开始请神供祖。正厅中心的方桌上这时挂上红桌帏,朝南一张椅子上披上红椅罩,上面竖着一个纸神马,桌上供着神果盒:这就是过新年的主要背景了。在这背景上演着过新年的节目的就只父亲一个人。我们都是看客。我们看过他毕恭毕敬的跪拜祖先遗容,看着他送往迎来地招待贺年客。这些,在我们都是过年的有趣的节目,在父亲却是严肃的义务。啊,我是直到现在才了解这种义务的意义的。
⑥到了灯节,每夜,父亲总先领我们到别处看过一遍,这才回家等着,等到灯行过我家门口,我们全家人就都站在门口看。行列的末节是关圣帝君的香亭,前面有灯伞仪仗,伴有细乐,后面四面尖角旗,一面大帅旗,都挂着灯笼,也有一副锣鼓伴着,总是咯锵咯锵地敲得那么单调。我们听见这声音,总感觉一种兴会完尽的不快,而父亲每夜又必加上一句结束词:“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这使我们愈加觉得难过。最后一夜他只换了一个字,音调却悲怆多:“好啦好啦,明年再看啦!”我们听见这话时的感触是难以形容的,但也直到现在,我才十分了解这话的意义。
⑦父亲去世已经27年了,故乡废止行灯也已有了好几年,即使他活到现在,也已不复得“明年再看啦”。
⑧娟和浩都不曾见过祖父,不知祖父怎么个样子。他们自己的父亲不会像祖父那样过新年给他们看,这是他们的不幸。但是每个新年终了时的那种悲怆情调他们却也尝不着,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幸福?而且当他们的父亲过着这样的新年的时候,他还没有做中学生哩。
——选自中国书店出版社《读懂少年》(珍藏本)
请用一句许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作品将“父亲”放在“新年”中描写,这样的构思有什么好处?
“明年再看啦”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两次,“我”的感触在这两处有什么不同?
请结合材料,至少从三个方面归纳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问题。
翩然于古诗的鸟儿
王剑冰
春来的时候,百花竞妍,百鸟争鸣,丽日和风中,总能让人换个心情。
只是鸟儿不多了,百鸟争鸣的景象只是一个概念了,只有公园可以感觉到。鸟们都去了哪里?应该是归入山林了。年代不同了,人多了,城区多了,乡村也就少了,绿树也就少了。即使在乡村,也难见“翩翩新燕来,双双入我庐”的好事情。
翻看古诗的时候,鸟儿无处不在。“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于被窝中伸懒腰时,鸟儿鸣唱得何等欢快;“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久病初起的谢灵运因为鸟儿的鸣唱,忘记了官场的失意。“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贯喜景的王维画了一幅写意。看到这样的诗景,有时会让我羡慕古人的生活,发一些不合实际的奇想。
古人写景中带鸟的诗,多半都与黄莺有关。黄莺不大,但很招人喜欢,尤其它悠扬婉转的鸣叫。这是在动物园里观赏时听到的。野外是否见过它,已不大记得。小时生活在乡村,“绿树连村岸,黄花入麦稀”以及“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的景色是能够经常看到的。树上和屋檐下到处都能见到鸟窝。那些鸟不太名贵,一般是乌鸦和麻雀。那时常与这些鸟捣乱,不是用弹弓射就是搭个人梯去屋檐下去掏。我掏过麻雀窝。麻雀较傻,做的窝容易被人发觉,有时从窗下过,就能听到屋檐下墙洞里雏鸟的叫声。约了伙伴,踩着肩膀上去,伸手就能掏出还没长出羽毛的小鸟来,鸟妈妈在不远处直叫,干着急没办法。有时我们把鸟还放回去,想等长大些再掏出来养着,过一段时间再去看,那几只雏鸟早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而在古时,不管哪个朝代的诗人都用笔描写了这种美丽动人的鸟儿。像王维的“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杜牧的“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等等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郑州近来有个怪现象,沿金水大道的树上不知从何处飞来了成千上万只白鹭。开始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后来才知是“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白鹭,因为树的缘故,很难看到白鹭展翅上青天,却时时感到它的袭扰,它们排泄的带有油性的便粒,往往直落而下,溅得人身上,车上白斑点点。为此报纸上曾展开了让白鹭是去是留的讨论。白鹭们依然在枝头上繁衍生息,照样随意排泄粪便。而人们生气也只是生气,还是理解原谅了他们。和五六十年代的打鸟运动相比,真是了不起的进步。
但是为什么白鹭不恋青山绿水,而要何以栖身这烦乱的闹市?至今也是个谜。白鹭飞起来好看,叫起来并不好听。如果这条有名的大街上不是千万只白鹭而是黄莺儿,那该是何等景致呢?杜甫、王维再来了,又会为郑州留下千古绝唱了。
现在,人们环保意识增强了,多年后,也许“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的景象会随处可见。大自然的景象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
——选自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中国精短美文100篇》
说说作者以“翩然于古诗的鸟儿”为文章标题有什么作用?
文中作者写了不高贵的乌鸦、麻雀有什么目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句中“鸣”有什么妙处?
联系全文,分析“大自然的景象是为人的,也是人为的”的含义。
作者借“鸟儿”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理解
母亲给出的答案
①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②回家后他问道:“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道怎样回答。
③又一次考试后,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回家后,儿子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她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然而这样的回答,难道是孩子真想知道的答案吗?她庆幸自己没说出口。
④应该怎样回答儿子的问题呢?有几次,她真想重复那几句被上万个父母重复了上万次的话——你太贪玩了;你在学习上还不够勤奋;和别人比起来还不够努力……以此来搪塞儿子。然而,像她儿子这样脑袋不够聪明,在班上成绩不甚突出的孩子,平时活得还不够辛苦吗?所以她没有那么做,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⑤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扬,赞赏),她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⑥现在这位做儿子的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去年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寒假归来时,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做一个报告。其中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我和母亲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横过大洋的还是它们。”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母亲。
请概况叙述本文内容(40字以内)


母亲在回答儿子的提问,经过一个过程才给出了满意的答案,每一次提问,母亲是怎样做的?从文中选择词语填入下表。
第一次第二次
有几次旅行中
母亲给出的答案是什么意思?

第(5)段中括号里的词语哪一个用得好?请选择一个并说说理由。

“儿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文中找出例句加以证明。

请你评价一下这位母亲。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