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记叙文阅读(共12分)
一个名出海外的中国士兵  
孙迎庆
①1939年3月中旬,侵华日军调集了总计十二万人的兵力,在时任第十一军司令官的冈村宁次的指挥下,发动了南昌战役。3月20日,日军的一O一、一O六两个师团强渡修水河,中国守军阵地不支瓦解,全线溃败……
②望着眼前兵败如山倒、四处逃散的中国军队,率部追杀的日军第一O一师团步兵第一O三联队队长饭野贤十大佐大喜过望,不禁枪瘾大发。饭野向来有单枪射杀远距离活动目标的嗜好,常会即兴索枪为部下展示他“百步穿杨”的射击技能。在前一天的战斗中,他就射杀了八名中国士兵。
③ “看好了——”饭野锁定了目标,低声说。稻田大尉和几个护卫都盯住了他枪口所指的正前方。
④砰的一声枪响了。只见饭野陡然一颤,身体像从根部折断的墓碑一样沉重地向前扑倒在地。
⑤惊诧的日军官兵们立即围了上去,他们看见饭野的背心处有一个弹洞,创口很大,涌出一滩血,饭野已气绝毙命。日军官兵们非常困惑:明明是饭野手中的枪响了,子弹应该向前飞去,怎么他自己却中弹身亡了呢……迷惑之际,稻田大尉一把抓起饭野弃置于地的步枪,猛然拉开枪栓,只见枪膛内跳出的并非弹壳,而是一颗完整的子弹。稻田恍然:饭野并没有扣动扳机,枪响非他所为。夺他命的子弹是从别处飞来的,就在附近。
⑥ “是中国人打的,肯定是!”稻田说。他们举目四望,周围皆无活着的中国士兵,只有横七竖八倒在地上的中国兵尸体。稻田命令护卫们:“都去,摸一摸哪个中国兵的枪管发热!”
⑦护卫们逐个检查着,发现在饭野身后十余米处有一个倒毙的中国士兵,他手边的一支中正式步枪的枪管尚有余温。消息立即报告给稻田。稻田过去俯身摸了摸枪管,再一握这个中国兵的手腕,发觉都存余温,即肯定地说:“就是他,是他打死了联队长。”
⑧这个中国士兵身中两弹,口鼻均有鲜血淌出,已气绝。显然,当饭野一行出现在他面前时,已重伤倒地的他尚存余息,在生命的最后瞬间,他一枪击毙了饭野这个日军的大官……
⑨恼羞成怒的稻田一把扯下了这个可恨的绝杀者胸前标示身份的胸章,见上面印着“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三十二军第一四一师第七二一团”,姓名一栏里填着“强三娃”三个字,职务是“下士班长”。
⑩强三娃,这是一个真实的姓名。因事发时无国人在场,且事后无国人知晓,战乱数载,他的姓名和事迹被长久地埋没了。
⑾直到1981年,日本军事史学者外山操光先生的《陆海军将官人事总览·陆军篇》一书在日本出版,该书以原始的军档资料为依据,系统地介绍了当年日军中具有将军军衔(包括追授)的陆军军官的履历及阵亡者的具体死因,其中就有饭野贤十的一页。由此,一名日本陆军少将的死因将一名中国陆军下士的壮举引了出来,强三娃这个名字终得以在异国他乡浮出水面,漂洋过海,千里迢迢地魂归故里。     
(《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强三娃”的英雄事迹。
选文第④段中划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为什么说“强三娃”的姓名和事迹被长久地埋没了?
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恼羞成怒的稻田一把扯下了这个可恨的绝杀者胸前标示身份的胸章……
日军确认射杀饭野的是中国士兵“强三娃”的依据是什么?
到今年中日甲午战争过去了一百二十年,如今,中日两国因为钓鱼岛的归属问题分歧很大,中日邦交出现空前危机。作为一名中国学生,你有何想法?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有一位家庭妇女,人称伯诺德夫人。她身边只有两个幼小的儿女。为把德国强盗赶出自己的祖国,母子三人都参加了秘密情报工作。
②伯诺德夫人的任务是把收到的绝密情报藏好,等盟军派人前来取走。为了情报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严密的搜查。
③一天晚上,屋里闯进了三个德国军官,他们坐下后,一个中尉顺手拿过藏有情报的蜡烛点燃,放到少校军官面前。伯诺德夫人知道,万一蜡烛点燃到金属管处就会自动熄灭,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同时也意味着他们一家三口的生命将告结束。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中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
④轻松的心情没有持续多久,那位中尉又把冒着青烟的烛芯重新点燃。'晚上这么黑,多点支小蜡烛也好嘛。'他说。
⑤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时候,大儿子杰克慢慢地站起来,'天真冷,我到柴房去搬些柴来生个火吧。'说着伸手端起烛台朝门口走去。屋子顿时暗下来了。中尉快步赶上前,厉声喝道:'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一把夺回烛台。孩子是懂事的。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在斗争的最后时刻,他从容地搬回一捆木柴,生了火,默默地坐待着。烛光摇曳着,发出微弱的光。此时此刻,他仿佛成了这屋子里最可怕的东西。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
⑥突然,小女儿杰奎琳娇声的对德国人说道:'司令官先生,天晚了,楼上黑,我可以拿一盏灯上楼睡觉吗?'少校瞧了瞧这位可爱的小姑娘说:'当然可以。我家也有一个你这样年纪的小女儿。'杰奎琳镇定地把烛台端起来,向几位军官道过晚安,上楼去了。
⑦正当她踏上最后一级楼梯时,蜡烛熄灭了。
“蜡烛的秘密就会暴露,秘密情报站就会遭到破坏”,句中前后两个“秘密”分别是12类词中的词和词。(2分)
根据上下文选词: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德军
(a.严谨 b.严峻 c.严密 d.严厉)的搜查。
第5段中“他知道,厄运即将到来了”加点的的词“厄运”在文中具体指:


“你不用蜡烛就不行吗?”保持原意,把这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联系上下文可看出,文中用反问句而不用陈述句,是为了表现那个中尉的态度。
答:

伯诺德夫人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她似乎感到德军那几双恶狼般的眼睛盯在越来越短的蜡烛上。”这两个句子分别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伯诺德夫人此时既的复杂心理。其中的比喻句写出了德军的。(3分)
简洁的语言概括那天晚上母子三人为了保护秘密情报所采取的具体行动。
如:大儿子杰克借口搬柴,端走烛台。
伯诺德夫人
小女儿杰奎琳
母子三人保护秘密情报的行为表现出他们怎样的优秀品质?
答: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波浪线画出这则消息的导语。(2分)
“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中的“均’’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表达作用?(2分)
答:
“西起九江(不含)”句中,括号的“不含”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是:(用原文回答)(3分)
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
本段中划线部分是议论句,对这两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说明战犯汤恩伯指挥失当,懦弱无能。
B.揭露国民党反动政府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本质。
C.赞扬我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所向披靡的英勇气概。
D.分析了西路军当面之敌的溃退是因为力量甚为微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5分)
那个孩子
曾经有个孩子,看不起自己的父母。父母都是很平常的工人,没有显赫的地位。小小的孩子总爱做梦,常常会梦见自己的父母是市长或是明星,孩子懊悔,为什么会生长在如此平凡的家庭呢?父母哪怕是医生或是老师也好啊。于是孩子很努力地读书,他知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果然,孩子考上了外地的一所名牌大学。
孩子早晨醒来,母亲和邻居正拉家常,嗓门很高,充满喜悦和激动,说孩子如何如何有出息。孩子很烦,他忽然感到这个家的狭窄,还有粗鲁。他心头火起,冲到厨房,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这么烦?”母亲炒菜的手一下子僵在那儿。孩子发过火以后又回到了房里。母亲一如往常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这一刻,孩子很后悔自己对母亲的态度。但他是个沉默的孩子,从来不会说抱歉的话。
父母就要送孩子上火车去外地了。孩子本来不要父母送的,但或许是因为那一次他对母亲莫名其妙地发火以后,心里总有歉疚,便同意父母和他同去了。
父母好像得到恩赐一样,非常兴奋。但不敢把这种兴奋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只在边上听孩子和同学高谈阔论,不插一句嘴,生怕惹笑话,让孩子没面子。父亲承担了泡水的任务,这些同学的茶杯都是他给装满水的。他一趟趟地跑开水房。几个同学开始过意不去,后来就无所谓了。孩子本来也无所谓,但看到同学以略带轻慢的口气和父亲说话,就有些愤怒,有些酸,还有一些……大概是来自血缘的天然亲密,让他觉得自己受到侮辱似的。在下一个同学让父亲去开水房时,他坚决地冷冷地说:“你自己去。”那个同学怔了一怔。父亲看有些僵,忙说:“我来我来。”“不,让他去,他有手有脚,为什么不去?”孩子一点儿都不让步。那个同学便自己去了。在后来的旅程中,孩子还和同学一起打牌,父亲还为同学打开水,但这些同学变得很客气了。孩子好像第一次明白,同学对父亲的尊重来自他对父亲的尊重。望着相依相守的父母,他心里涌起了一股怜悯和抱歉,还有杂七杂八包含在一起的感情。
到了学校,父母很起劲儿地帮他报名找宿舍。他又觉得他们烦了,说了他们几句。他们也不回嘴,还是很起劲儿地跑前跑后。到了宿舍,父亲帮他挂帐子,把床量了又量,孩子觉得烦,还有些害羞,好像他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似的。母亲说:“这床没有护栏,你晚上会不会摔下来啊?”他觉得这个问题很可笑,便不回答。母亲又说:“你翻身小心些啊,你小时候曾经从床上滚下来过,把我吓死了。不过你嘴馋,看见手里还捏着吃的,便哭都不哭了。”孩子那一刻心变得很软,他想在他那样小的时候,必定很依恋父母,会笑着往父母怀里钻,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嫌这嫌那的。他的父母那时必定还很年轻,有乌黑的头发和活泼的笑。他看了看母亲掺着银丝的头发,心更加软了。便说:“我会当心的,我不会掉下来的。”母亲好像就等他这句话似的,神情一下子放松了。
孩子让他父母去招待所住。父母嫌贵,说不远的一个地下室很便宜,才4块钱一张床。孩子一定要他们去住招待所。最后发了火,他们才很不情愿地去住了。
第二天母亲告诉孩子,招待所有热水洗澡。“我和你爸洗得很舒服。好久没洗过这么舒服的澡了。”母亲的表情很舒畅。父亲却很紧张地告诉孩子,说其他学生家长说,食堂饭菜很差,“你千万不要省啊!”父亲说,“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不惯就到外面去吃,不要心疼钱,知道吧?”孩子答应了,父母就有些放心有些不放心地乘火车回去了。
晚上,孩子无论如何睡不着。他想洗了一个热水澡便如此快活的母亲,想殷殷关照他的父亲。孩子的家庭条件不太好,父母平时都很节俭。他们是那样平常,但是这世上最爱他的就是这两个人,贴心贴肺地爱他,甚至忍受他的不耐烦、冷淡。他想像、崇拜明星啊,市长啊,甚至医生啊、工程师啊,他在他们眼里什么都不是。但他小人物的父母,那般那般地爱他,爱得那样深。孩子又哭了,哭得好伤心。
后来,孩子长大了,工作了,有了一点成绩。他知道,他的这些成绩一半是给父母的,让父母可以骄傲。但孩子表面上对父母还是淡淡的,偶尔的关心也是粗着嗓门,但心里却很爱很爱他的父母。那种爱,或许与生俱来藏在心底,只是那个夏日方才浮出水面。
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
选文形象地描写了孩子成长的过程。请根据主要情节,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内容补充完整。
母亲嗓门很高地和邻居说话时,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父亲给同学倒水受到轻慢时,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心软了;
父母殷殷关照乘车回去后,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文中父母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合语境理解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母亲一如既往地炒菜,但每一个动作都好像定格似的,说不出的滞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母亲的表情很舒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表现手法独特,虽然通篇都以孩子的视角叙写故事,但结尾却说:“那个孩子是他,是你,是我。”如果将这句话改为“那个孩子是我”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文中孩子的情感经历中,你一定明白了许多道理。请把你的理解和感悟简要地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
①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达尔文把这一行为称作“最独特和最具人类特征的表情”。达尔文早在研究进化论时就已注意到这个问题了。他发现,不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在感到难为情时都会面红耳赤,而包括一些灵长类在内的高级动物却不会出现脸红。达尔文解释不了这种奇怪的现象。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埃默里大学的弗朗斯·德瓦尔教授也把脸红描述为“进化史上最大的鸿沟”之一。他说:“我们是唯一在尴尬情境下或者谎言被揭穿时脸会变红的灵长类动物。”可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呢?
②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脸红是由人的大脑决定的。当遇到特殊刺激时,人们通过眼睛、耳朵等感受器官把刺激信号传给大脑皮质,而大脑皮质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刺激肾上腺,而肾上腺受到刺激,就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体内由酪氨酸转变而来,它的作用的特点是,少量分泌时能够使血管扩张,尤其引起脸部的皮下小血管扩张;可是大量分泌肾上腺素的时候,反而会使血管收缩。当外界刺激比如害羞等信号传入大脑的时候会分泌少量肾上腺素,就引起面部血管扩张,血流增加,血的颜色是红的,所以容易引起心理性脸红。
③科学家认为,如果用“险恶、野蛮和无礼”来描述人类早期社会是正确的话,那么冒犯是可能导致暴力冲突的。结果,人类就发展出了表达歉意的方法,以告诉别人他们为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后悔。
④想想你们家那条狗的表现,当它在你的院子里刨坑被你发现时,它就在地上打滚。你的狗躺在地上向你展示它的肚子,告诉你它不想在此时挑战你的愤怒——这是痛悔的表示。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与此类似,脸红可能是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的标志。通过脸红,我们可以告诉别人我们认识到了自己做得不对,我们正为此付出代价。而此时看到我们脸红的人则可以了解我们在那一刻所经历的不快感受,脸红也许就是我们对所犯错误表示歉意的身体语言。
⑤当然,对人类来说,语言才是最主要的交流方式。但是语言是受意识控制的,可以进行欺骗,而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却能透露真实的想法。这些想法有时是你想用语言掩饰的。脸红发出的信号有时甚至比语言还要准确。脸红会让人们的撒谎变得困难。因此脸红使人类保持诚实可信,促使 群体更团结。
⑥在哺乳动物中,只有灵长类具有三色视觉,能够看到由三原色组成的彩色世界,其他哺乳动物都是色盲。如牛、羊、马、狗、猫等,几乎不会分辨颜色,反映到它们眼睛里的色彩,只有黑、白、灰3种颜色,如同我们看黑白电视一样单调。感 谢造物主让人类有一双最敏感的眼睛,也只有这双眼睛才能捕捉到脸红的信息。
(节选自《课外阅读》)
请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本文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划线的句子运用设问,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引 出下文说明内容。
B.人类需要脸红这种表达内心情感的信号,可能是为了告诉别人自己正因错误行为而懊悔,以 避免冒犯可能导致的暴力冲突,从而促使人类讲诚信,更团结。
C.第④段“对大多数人来说,很难对一条在地上翻滚的狗继续保持愤怒”中的“ 大多数”从范围上对对象加以限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D.脸红和语言相比,不受意识控制的脸红更能传递人类的真情实感,脸红发出的信号比语言要更准确。

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段内容,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懊悔时往往会脸红,但也有犯了错误却不脸红的情况出现,请从生活中举出一例,运用文中的科学原理,简要探究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瞄 准
⑴他躬着腰,低着头,蹑手蹑脚,向芦苇深处走去。
⑵除了轻微的声音,空气中四处都是翅膀的振动声,他熟悉这些声音,清脆,干净,温暖,像丝绸从指间划过。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空中的鸟儿,即使飞得再高,也难逃他百发百中的猎枪。子弹呼啸而出,天空中旋即有一团黑影应声而落,从无意外。
⑶他找到一块稍高一点的干地,蹲伏下来。望过去,不远处就是江滩,鸟儿们此刻都在那儿戏水,觅食,打盹,或者互相梳理羽毛。午后的阳光,将江滩上的鸟儿们,晒得暖洋洋。他的目光,在鸟堆里逡巡。
⑷最多的是野鸭,好看的绿头鸭,调皮的翘鼻麻鸭,贪吃的斑鹳嘴鸭,还有叫声响亮的瑟嘴鸭,他认得它们,就像熟悉的邻居。此外,还有几只大雁,悠闲地踱着方步,甚至还有几只色彩斑斓的黄鹂鸟。他的目光从它们身上掠过。这些,都不是他今天的目标。
⑸他继续在江滩上搜寻。它们应该就在这儿啊。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在一撮芦苇边,他看到了几个细细高高的身影,没错,就是它们。热血一下子涌了上来。他揉揉眼睛,确认就是它们。一二三,四,对,果然是四只。它们埋头在江滩上觅食,对他浑然不觉。他一只只看过去,真是太美了,身上是白色的羽毛,翅膀却是黑色的,展开来,就像一幅黑白水墨画。没错,就是它们,东方白颧,整个地球上不足三千只,它们比白金还珍贵啊。
⑹他将目光,缓缓地从它们身上收回。熟练地从背上卸下猎枪,擦擦枪管,推上子弹,然后,装上消音器。
⑺他端起猎枪,瞄准。十字准星,从江滩上划过。一只鸟,又一只鸟。准星所及,无不打个寒战,似乎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芦苇中的枪管冷冰冰的力量。
⑻枪口在那群东方白颧的身上停了下来。一只东方白颧,又一只东方白颧。他犹豫着,不知道瞄准哪一只。最后,他的目光和枪口,同时落在了最后一只东方白颧身上,它一会低头觅食,一会警觉地抬起头,它看起来比另外几只东方白颧显得紧张。
⑼他把枪口向空中抬抬,那将是鸟儿振翅飞起来时的高度。这也是他瞄准的鸟儿最后能够飞起的高度。做完这一切,他长吸一口气,然后,拣起一块土疙瘩,向江滩扔去。
⑽鸟儿都惊恐地飞了起来,那只他瞄准的东方白颧,也拼命地扇动翅膀,向前奔跑,企图飞起来。它细长的腿上,缀着一件东西。这使它奔跑起来,很别扭,也很困难。他看清楚了,那是一只金属鸟夹。它的生命力可真强啊,被铁夹夹上后,它竟然能拖着鸟夹,逃开了。在其他鸟儿惊慌的呼叫声中,它终于也飞了起来。高空,那才是它们自由的家园。
⑾他沉着地,缓缓地抬起枪,枪管移动的速度,与它向上升腾的速度,完美地一致。另外三只东方白颧在空中盘旋,等待着它们的伙伴。它吃力地飞向它们。他再一次瞄准,然后,右手食指轻轻地扣动扳机。
⑿“砰——”子弹划破空气,如丝绸破裂。
⒀东方白颧一个趔趄。
⒁打中了!一个黑影,从半空坠落。正是那只金属鸟夹。子弹将鸟夹与东方白颧的脚的连线,击断了。
⒂东方白颧,鸣叫着,向天空飞去。它的细长的双腿,有力振动的翅膀,在空中,划出优美的曲线。
⒃他收起枪,仰视天空。多么蓝的天啊。(选自《扬子晚报》有改动)
本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用简洁的加以语言概括。


文章在第⑵段交代“他”神准的枪法有何作用?



猎人为捕杀东方白鹳做了周密准备,但“他”最后为什么又放走已经瞄准的这只东方白鹳呢?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呢?



文章最后两段分别表现了猎人和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