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查前清官厅, 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A. |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
B. |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
C. | 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
D. | 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把孔子奉为托古改制,主张变革先师,这从实质上说明
A.康有为认识到西方政治理论不合中国国情 |
B.孔子的思想与维新派的主张一脉相承 |
C.维新派提不出自己鲜明的政治变革主张 |
D.民族资产阶级软弱,不得不依赖孔子的权威 |
洋务派所办的民用企业大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方式,“官总其大纲,察其利弊”“所有盈亏,全归商认,与官无涉”“官家只取官利”。由此可见
A.官府对民用企业基本上是放任自由 | B.官府把持了民用企业的经营管理权 |
C.民用企业经营盈亏完全与官府无关 | D.民用企业完全是私人所经营的企业 |
之所以称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是因为它
A.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 B.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 |
C.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 | D.规模大、时间长、影响深远 |
魏源的《海国图志》曾在中国和日本19世纪中期的知识界产生了较大的震动。这部著作最突出的影响是使人们
A.认识到封建统治的腐朽 | B.开阔视野,摆脱闭塞保守的思想 |
C.了解了欧洲发生的巨变 | D.深受鼓舞,立志改造旧的社会 |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根本目的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 B.纠正“文革”以来“左”的错误 |
C.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D.恢复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