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有时会修正自己对历史的认识,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 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我现在的看法……可以说是遵行"过则勿惮改"的古训。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二 萧公权于1940年写作《中国政治思想史》时,亦不免认为康有为反对革命。……直到后来看到大批有关康氏的原始材料,才摆脱……(某种)史观的阴影,对康氏有新的认识,所谓"假民权"、"假维新",原来都是真的。
--汪荣祖《康有为论》
材料三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这件事也许有某种意义: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便认识到 什么程度。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的内涵。
(2)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阅读下列图片
材料二 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三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
(1)阅读图一和图二,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准备怎样解决土地问题?如何评价?(9分)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3)按照材料三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6分)
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进步。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革命的首创性在于……孟德斯鸠“以权力制约权力”的学说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得到较好的贯彻。
——摘自《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689年,《权利法案》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停止任何法律效力;1701年议会又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把原先属于国王的任免法官的权力转到各部大臣的身上。罗伯特·沃波尔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个内阁首相,他的政策在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三 美国历史学家J·布卢姆说: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战后人们最初反对君主制和贵族制政治的思想,引导着美国人民建立了一些行政首脑软弱无力、上院不起什么作用的州政府;新的宪法则建议有一个权力很大的行政首脑和同众议员权力相当的参议院。……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要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
——《美国的历程》
(1)材料一中英国“全新的政体”指的是什么?美国在“政府体制的设计方面”有何创新?(2分)
(2)依据1787年宪法所建立的“新兴的共和国”是如何解决上述弊端,同时又避免专制政体的?(6分)
(3)在学习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一课后,甲同学认为英国的政体有效,乙同学认为美国的政体进步。你同意哪一位同学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 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历史选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耳其“字母革命”进程简表
——摘编自昝涛《“字母革命”与土耳其现代化》
材料二:不过正如亨廷顿所指出,最重要的改革莫过于规定土耳英语的书写必须用拉丁字母,而不准用传统的阿拉伯字母书写,这一语言文字革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导致日后受教育的土耳其新生代实际上不再能阅读传统的经典文献,具有从文化上彻底断根的效果。
——甘阳《如何避免“自宫式”的现代化?》
材料三:“虽然土耳其在他(凯末尔)死后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但这个国家所遵循的原则基本上还是他生前制定的指导方针:建立及捍卫疆域有限的土耳其民族国家;启迪土耳其人民的民族意识;摆脱伊斯兰教对国家法律和教育的控制;不但要物质生活西化,人们的思想和风俗习惯也要西化……”
——戴维森《从瓦解到新生——土耳其的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土耳其“字母改革”的特点。
(2)综合材料一、二,简要评价凯末尔的“字母革命”。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述凯末尔被土耳其人尊为“国父”的原因。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观察下面一组反映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材料二: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时期。进入新世纪,国际形势迭宕起伏,复杂多变。从当今世界的情况看,起因于经济利益的矛盾是基本的、广泛的;起因于领土争端的冲突是长期的、棘手的;起因于民族、宗教问题的纷争有膨胀的趋势,利用民族主义和宗教狂热制造事端的危险性不可低估;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在国际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依然存在并有新的发展,带来许多不确定、不安宁的因素,将会导致地区冲突甚至引发局部战争,这是对国际安全新秩序的最大挑战。
材料三:2005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在讲话中首次提出,亚非国家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同年7月,胡锦涛出访俄罗斯,“和谐世界”被写入《中俄关于21世纪国际秩序的联合声明》。同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深刻内涵。“和谐世界”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外交对世界的贡献。
——摘自人民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图1、图2所表示的两个国际格局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造成“国际形势跌宕起伏”的原因有哪些?(4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构建和谐世界的可能性。(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