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自去年以来,日本右翼围绕着“钓鱼岛问题”制造各种事端、开展日美联合夺岛军演等系列活动,引起中国人民对巩固国家统一、维护领土主权完整等问题的极大关注。某班同学针对“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进行归类学习,收集到了以下图片和材料,让我们一起阅读与感悟。
材料一
材料二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主要特点就是对外抗击外敌入侵,对内同分裂和叛乱势力作斗争,两者密切相结合。 ——摘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请回答:
(1)图一中的戚继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最主要的历史贡献是什么?图二情境发生在1662年初我国的某宝岛,与此密切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17世纪中期,面对图三的情境,清朝皇帝组织什么反击战打败沙俄,并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什么条约解决了两国的东段边界问题?
(3)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材料一所涉及的史实体现了材料二的哪一观点?请你再用清朝的一例史实来证明材料二的另一个观点。
(4)“学史使人明智”。请你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联系当今中日“钓鱼岛问题”,谈谈“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
——《全球通史》第十六章
请回答:(共15分)
(1)你认为材料中所说使中国人受到巨大刺激的“19世纪三次灾难性的战争”指的是哪三次战争?
(2)简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3)文中所说中国人民“反入侵”的斗争有哪些?请举出两例来。
(4)针对发生在19世纪中国这种入侵与反入侵的斗争,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始于1861年。自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走过了自强、变法、革命和改革的历程。…… 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清晰在目,但留下的脚步并非一条直线。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观念层面,中国人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异常艰难,但确是一种不断提高的过程。
——摘自《深圳商报》《世纪之交的回望与断想》
请回答:(共12分)
(1)文中所说的“自强”“变法”“革命”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
(2)在“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史路程”中,哪些人物的思想认识分别达到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观念层面”?(各举一例)
(3)任选“自强”“变法”“革命”中的一个事件,分析它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作用。(如果答出一个以上的事件,以第一个事件的答案赋分)
阅读下列材料:
……上道光帝折中指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意思是弛缓)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摘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请回答:(共12分)
(1)这是何人上书道光帝的奏折?
(2)他在奏折中就鸦片问题提出了什么主张?
(3)根据材料归纳他为自己的主张提出的理由?
(4)道光帝为什么会接受他的主张?做出了什么重要决定?
从上世纪20年代以来,国共两党经历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80多年来,国共两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左右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影响到中华民族的昌盛,决定着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日久会生情,血必浓于水。国共携手,将被证明是这个伟大进程的重要推手和转折点。
(1)写出历史上国共两党两次重大合作建立统一战线的名称及建立的标志。
(2)你认为国共第三次合作能实现吗?假如实现,你希望这次合作有什么成果?
(3)请你结合国共两党关系的风风雨雨,谈谈你的感想。(3分
材料一: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指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指“民主”和“科学”),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梁启超在《科学精神和东西文化》一文中指出,中国人对于科学的态度,有根本不对的两点:其一,把科学看太低了,太粗了。多数人以为:科学无论如何如何高深,懂得不算稀奇,不懂得不算耻辱。其二,把科学看得太呆了,太窄了。他们以为只有化学、数学、物理、几何等等才算科学,殊不知所有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只要够得上一门学问的,没有不是科学。我们若不拿科学精神去研究,便做哪一门子学问也做不成。中国人因为始终没有懂得“科学”这个字的意义,所以五十年很多人奖励学制船、学制炮,却没有人奖励科学;近十几年学校里都教的数学、几何、化学、物理,但总不见教会人做科学。
(1)近代史上,哪个运动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这个运动为什么要高举这两面大旗?
(2)近代史上,哪个运动大力奖励“学制船”“学制炮”?至少列举三个例子说明这个运动在“学制船”“学制炮”方面的成就。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科学的内涵和作用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