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大学》《老子》选文,回答问题。(5分)
①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
②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故)……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老子》)
请分别简要概括《大学》和《老子》对“人”的要求。(2分)
结合文段①,谈谈你对“身修”与“天下平”二者之间关系的理解。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①,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②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和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注:①请郡:指古代京官请求外放,任州郡长官。②觖(jué):因不满意而怨恨。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太子少师致仕致仕:官员退休
B.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省阅:审视阅览
C.概独抗章明其罪抗章:向皇帝上奏章
D.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报怨:同“抱怨”

以下全都表现赵概是一位“长者”的一项是

A.①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
B.①今黜之,何以示天下②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
C.①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①诰死,恤其家备至概独抗章明其罪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洪州属官郑陶、饶奭把持郡里事务,并编造流言说士兵得到饷米都是陈旧腐烂之米。后来赵概斩杀了从容州驻地逃归的士卒,并趁机查办了陶、奭二人。
B.赵概编修起居注在先,欧阳修是后来被召编修起居注的,朝廷想破格任用欧阳修,但难在不好超越次序进行提拔。赵概知道后,虽然心有不快,但仍主动请求外放任郡官来让贤。
C.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一般都是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而获罪,但赵概即使退居在家,却依然能够忠耿尽职,编写《谏林》来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秉性平和,与人无怨怒。虽然在一些事情上表面上像是没有说什么,但暗地里做了不少对别人有利的事情,连一直对赵概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2)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汉王高煦,成祖第二子。性凶悍。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
成祖屡濒于危而转败为功者,高煦力为多。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恃功骄恣,多不
永乐二年,仁宗立为太子,封高煦汉王,国云南。既负其雄武,又每从北征,在成祖左右,时媒孽东宫事,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十三年五月,私选各卫健士,又募兵三千人,不隶籍兵部,纵使劫掠。兵马指挥徐野驴擒治之。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众莫敢言。遂僭用乘舆器物。成祖闻之怒。十四年十月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仁宗涕泣力救,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昵诸人。明年三月徙封乐安州,即日行。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
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及帝即位,赐高煦及赵王他府特厚。凡有求请,皆曲其意。高煦益自肆。宣德元年八月,遂反。更为书与公侯大臣,多所指斥。帝叹曰:“汉王果反。”乃议遣阳武侯薛禄将兵往讨。大学士杨荣等劝帝亲征。帝是之。张辅奏曰:“高煦素懦,愿假臣兵二万,擒献阙下。”帝曰:“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于是车驾发京师。
高煦初闻禄等将兵,攘臂大喜,以为易。及闻亲征,始惧。城中人多欲执献高煦者,高煦大惧。乃密遣人诣行幄,愿假今夕诀妻子,即出归罪。帝许之。是夜,高煦尽焚兵器及通逆谋书。群臣请正典刑。不允。以劾章示之,高煦顿首言:“臣罪万万死,惟陛下命。”帝令高煦为书召诸子,余党悉就擒。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高煦及诸子相继皆死。
(选自《明史·汉王朱高煦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恃功骄恣,多不法             法:法度
B.即日行趣:催促
C.凡有求请,皆曲其意           徇: 顺从
D.攘臂大喜,以为易  与:对付

以下各组句子中,直接表明汉王朱高煦“性凶悍”的一组是
①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   ②乃削两护卫,诛其左右狎诸人
③还南京,尽得其不法数十事       ④谮解缙至死,黄淮等皆系狱          
⑤高煦怒,手铁瓜挝杀野驴        ⑥其故纵与藏匿坐死戍边者一千五百余人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朱高煦虽然不好学习、言行轻佻而被太祖厌恶,但是,却能在成祖作战面临危境时,立下许多战功,使成祖转败为胜,从而赢得成祖的认可。朱高煦也因此自负骄纵。
B.仁宗做太子后,对朱高煦十分宽厚仁爱。在朱高煦被囚禁在西华门时,他能够挺身而出,极力挽救,最终使朱高煦免于贬黜为庶人的惩罚。
C.仁宗死后,朱高煦谋反野心膨胀,曾在宣宗前往奔丧的路上,设下了伏兵拦截攻击,因为行动仓促,没有成功。后来,宣宗即位,朱高煦得到厚待,更加放纵恣肆。
D.朱高煦谋反后,害怕宣宗亲征,更害怕城中许多人都想将他捉拿献给宣宗。于是,秘密派人向宣宗表示当晚辞别妻儿后便会出来认罪,并烧毁所有兵器及谋反书信以表诚意。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仁宗数以书戒,不悛。(5分)
(2)卿诚足擒贼,顾朕初即位,小人或怀二心,不亲行,不足安反侧。 (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万宝常,不知何许人也。父大通,从梁将王琳归于齐。后复谋还江南,事泄,伏诛。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因而妙达钟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献于齐。尝与人食,论及声调。时无乐器,宝常因取前食器及杂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毕备大为时人所赏。然历周洎隋,俱不得调。
开皇初,沛国公郑译等定乐,初为黄钟调。宝常虽为伶人,译等每召与议,然言多不用。后译乐成奏之,上召宝常,问其可不,宝常曰:“此亡国之音,岂陛下之所宜闻!”上不悦。宝常因极言乐声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请以水尺为律,以调乐器。上从之。宝常奉诏,遂造诸乐器,其声率下郑译调二律。并撰《乐谱》六十四卷,具论八音旋相为宫之法,改弦移柱之变。为八十四调,一百四十四律,变化终于一千八百声。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自汉、魏已来,知音者皆不能通,见宝常特创其事,皆哂之。试令为之,应手成曲,无所凝滞,见者莫不嗟异。于是损益乐器,不可胜纪,其声雅淡,不为时人所好,太常善声者多排毁之。
又太子洗马苏夔以钟律自命,尤忌宝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乐者,皆附之而宝常。数诣公卿怨望,苏威因诘宝常,所为何所传受。有一沙门谓宝常曰:“上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悦之。先生当言就胡僧受学,云是佛家菩萨所传音律,则上必悦。先生所为,可以行矣。”宝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传,乃是四夷之乐,非中国所宜行也。”其事竟。宝常尝听太常所奏乐,泫然而泣。人问其故,宝常曰:“乐声淫厉而哀,天下不久相杀将尽。”时四海全盛,闻其言者皆谓为不然。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宝常贫无子,其妻因其卧疾,遂窃其资物而逃。宝常饥馁,无人赡遗,竟饿而死。将死也,取其所著书而焚之,曰:“何用此为?”见者于火中探得数卷,见行于世,时论哀之。
开皇之世,有郑译、何妥、卢贲、苏夔、萧吉,并讨论坟籍,撰著乐书,皆为当世所用。至于天然识乐,不及。安马驹、曹妙达、王长通、郭令乐等,能造曲,为一时之妙,又习郑声,而宝常所为,皆归于雅。此辈虽公议不附宝常,然皆心服,谓以为神。(选自《隋书》)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与人食方:正在
B.皆附之而宝常短:诋毁
C.上好符瑞雅:高雅
D.其事竟寝:停止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万宝常音乐才能非凡的一组是
①由是宝常被配为乐户②遂造诸乐器
③并撰《乐谱》六十四卷④时人以《周礼》有旋宫之义
⑤应手成曲,无所凝滞⑥大业之末,其言卒验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宝常受父亲的牵连,被罚配为乐工,因此通晓乐律,工于各种乐器,曾造玉磬献给北齐朝廷。
B.万宝常有极高的音乐造诣。他可以即兴即物奏乐,令时人赞赏。他能从音乐中听出战祸的征兆。
C.万宝常对音乐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撰写了六十四卷《乐谱》,整理恢复汉代就已失传的旋宫之法。
D.没有名公巨卿支持,万宝常的理论不受重视,本人竟活活饿死。他死前惋惜地烧毁自己的著作。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宫商毕备,谐于丝竹。
(2)并讨论坟籍,撰著乐书,皆为当世所用。至于天然识乐,不及宝常远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梁冀字伯卓。为人鸢肩豺目,洞精党眄,口吟舌言,能书计。少为贵戚,逸游自恣。
永和元年,拜河南尹。冀居职暴恣,多非法,父商所亲客洛阳令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商以冀,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而恐商知之,乃推疑于放之怨仇,请以放弟禹为洛阳令,使捕之,尽灭其宗亲、宾客百余人。
商薨未及葬,顺帝乃拜冀为大将军,弟侍中不疑为河南尹。及帝崩,冲帝始在襁褓,太后临朝,诏冀与太傅赵峻、太尉李固参录尚书事。冲帝又崩,冀立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冀闻,深恶之,遂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复立桓帝,而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语在《李固传》。
冀用寿①言,多斥夺诸梁在位者,外以谦让,而实崇孙氏宗亲。冒名而为侍中、卿、校尉、郡守、长吏者十余人,皆贪叨凶淫,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扶风人士孙奋居富而性吝,冀因以马乘遗之,从贷钱五千万,奋以三千万与之,冀大怒,乃告郡县,认奋母为其守臧婢,云盗白珠十斛、紫金千斤以叛,遂收考奋兄弟,死于狱中,悉没资财亿七千余万。
元嘉元年,帝以冀有援立之功,欲崇殊典,乃大会公卿,共议其礼。于是有司奏冀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谒赞不名,礼仪比萧何……冀犹以所奏礼薄,意不悦。专擅威柄,凶恣日积,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
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又讽众人共荐其子胤为河南尹。不疑自耻兄弟有隙,遂让位归第,与弟蒙闭门自守。冀不欲令与宾容交通,阴使人变服至门,记往来者。南郡太守马融、江夏太守田明,初除,过谒不疑,冀讽州郡以它事陷之,皆髡笞徙朔方。融自不殊,明遂死于路。
延熹元年,太史令陈授因小黄门徐璜,陈灾异日食之变,咎在大将军,冀闻之,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帝由此发怒。收冀财货,合三十余万万,以充王府,用减天下税祖之半。散其苑囿,以业穷民。录诛冀功者,封尚书令尹勋以下数十人。
(节选自《后汉书·梁统列传》)
【注】①寿:人名。全名为孙寿,是梁冀的妻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能书计、通“才”
B.商以冀“” 退让
C.融自不殊“”死
D.洛阳令收考授“” 暗示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梁冀身为大将军却极为跋扈的一组是()
①少为贵戚,逸游自恣②吕放颇与商言及冀之短,冀即遣人于道刺杀放
③令左右进鸩加煮饼,帝即日崩。④枉害李固及前太尉杜乔,海内嗟惧。
⑤机事大小,莫不咨决之。⑥冀闻之,讽洛阳令收考授,死于狱。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②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风人士孙奋空境富裕却很吝啬,梁冀就赠送给他四匹马,然后向他借钱五千万。
B.梁冀杀了吕放之后,又杀了吕放的弟弟洛阳令吕禹和他们家的宗亲、宾客百余人。
C.桓帝因为梁冀对自己有援立之功,就想用特别的礼遇来显示他的崇高地位,可梁冀还觉得礼遇不够优厚,很不高兴。
D.朝廷没收梁冀的全部财产,共获三十多亿,用来充实国家府库,因此减免了天下百姓一半的租税。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疑好经书,善待士,冀阴疾之,因中常侍白帝,转为光禄勋。
(2)各遣私客籍属县富人,被以它罪,闭狱掠拷,使出钱自赎,资物少者至于死徙。

文言文阅读
王徽字昭文,京兆人。第进士,授校书郎。徐商领盐铁,辟署使府。始,宣宗诏宰相选可尚主者,或以徽闻。徽本澹声利,闻不喜,往见宰相刘 曰:“徽年过四十,又多病,不应在选。” 为言,乃罢。召授右拾遗。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公议浩然归重。徐商罢政事,守江陵,心欲表徽在幕府,恐其不乐外,恶不言。徽自往曰:“公知徽,安得不从?”商大喜,表为殿中侍御史。御史中丞高荐知杂事,进考功员外郎。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擞始用墨,遂绝妄欺。
广明元年,以徽为户部侍郎。是日,黄巢入关,僖宗西狩,冒夜出。徽诘朝乃知,追帝不及,堕崖樾间,为贼所执,迫还,将污以官。徽阳喑不答,以刃环胁,卒不动。喊令归第,使医护视。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诏拜兵部尚书。因说行营都监杨复光,请赦沙陀罪,令赴难。其夏,沙陀会诸军,遂平京师,徽助为多,迁右仆射。
大乱之后,宫观焚残,鞠为丘莽,乘舆未有东意,诏徽充京畿安抚制置奉使。徽外调兵食,内抚绥流亡,逾年,稍稍完聚,兴复殿寝,裁制有宜,即奉表请帝东还。又进御史大夫,仍权京兆尹。宦要家争遣人治第,侵冒齐民,讼诉满前,徽不屈势幸,一平以法,由是为帝左右所憎,共谮罢徽,令赴行在。帝念徽无罪,拜吏部尚书。未行而嗣襄王煜作乱,帝进次汉中。
逼召徽,以废自言。及僭号,迫群臣作誓牒,徽托手弱,卒不肯署。平。帝至凤翔,召徽为御史大夫,固辞足痹,复拜太子少师。
昭宗立,见便殿,进对详洽,乃复授吏部尚书。是时,铨选失序,吏肆为奸,补调重复不可检。徽为手藉,一验实之,遂无奸滞。大顺元年卒,谥曰贞。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内抚流亡绥:安抚。
B.平以法一:都,一概。
C.共罢徽谮:诬陷,中伤。
D.帝进汉中次:表次数。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徽忠贞不渝的一组是
①书二十余上,言无回忌②徽始用墨,遂绝妄欺
③以刃环胁,卒不动④逼召徽,以废自言
⑤徽托手弱,卒不肯署⑥固辞足痹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徽淡泊名利。宣宗下诏让宰相挑选可以与公主结婚的人,当王徽听说有人将他上报后很不高兴,前去拜见宰相刘,以年老多病推辞,后经刘劝说,他才作罢。
B.王徽知恩图报。曾对王徽有知遇之恩的徐商被罢政事后驻守江陵,想调王徽到自己幕府任职,又担心他不愿意外任,王徽却主动前往,表达了自己愿随从徐商的意愿。
C.王徽为官正直。战乱之后,高官显贵人家竞相派人修治府第,侵害了百姓,百姓纷纷向时任御史大夫的王徽诉告,王徽不屈从权势,依法公正裁决。
D.王徽为吏精明。任吏部尚书时,他针对官吏考核选任混乱,主事官吏胡作非为,以致官职补调重复无法检查的现象,亲手登记造册以方便查对,消除了作弊拖延的现象。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事,考簿以朱注上下为殿最,岁久易漫,吏辄窜易为奸。
(2)久之,守者懈,乃奔河中,裂缣书章,遣人间走蜀。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