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柳庆,字更兴。幼聪敏有器量,博涉群书,不为章句,好饮酒,闲于占对。年十三,因暴书,父僧习试令于杂赋集中取赋一篇千余言,诵之,庆立读三遍,便诵之,无所漏。
大统十年,除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寻以本官领雍州别驾。广陵王欣,魏之懿亲。其甥孟氏,屡为凶横。或有告其盗牛,庆捕得实,趣令就禁。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欣亦遣使辨其无罪,盂氏由此益骄。庆乃大集僚吏,盛言孟氏倚权侵虐之状。言毕,令笞杀之。此后贵戚敛手,不敢侵暴。
又有胡家被劫,郡县按察,莫知贼所,邻近被囚者甚多。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乃作匿名书,多榜官门,曰:“我等共劫胡家,徒侣混杂,终恐泄露。今欲首伏,惧不免诛。若听先首免罪,便欲来告。”庆乃复施免罪之牒。居二日,广陵王欣家奴面缚自告牒下,因此尽获党羽。庆之守正明察,皆此类也。每叹曰:“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吾其庶几乎!”
太祖尝怒安定国臣王茂,将杀之,而非其罪。朝臣咸知,而莫敢谏。庆乃进争之。太祖愈怒曰:“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之。”乃执庆于前。庆辞气不挠,抗声日:“窃闻君有不达者为不明,臣有不争者为不忠,庆谨竭愚诚,实不敢爱死,但惧公为不明之君耳。”太祖乃悟而赦茂,已不及矣。太祖黯然,明日,谓庆曰:“吾不用卿言,遂令王茂冤死。可赐茂家钱帛,以旌吾过。”
(《北史•柳庆传》,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趣令就禁趣:立刻 |
B.多榜官门曰榜:张贴 |
C.实不敢爱死爱:吝惜 |
D.以旌吾过旌:表彰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柳庆“守正明察”的一组是
①言毕,令笞杀之 ②庆以贼是乌合,可以诈求之
③庆乃复施免罪之牒 ④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⑤卿若明其无罪,亦须坐 ⑥庆辞气不挠,抗声曰
A.①②⑥ | B.②③⑤ | C.③④⑥ | D.①④⑤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庆幼时聪慧大度,背书过目不忘。他13岁时,趁着家里晒书,父亲让他从杂赋集中抽出一篇1000多字的文章,他读了3遍,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 |
B.柳庆惩治王亲国戚,毫不畏惧权贵。广陵王的外甥孟氏依仗权势,凶横强暴,偷盗别人家的牛还口出狂言。柳庆当众宣布了他的罪状,随即下令将孟氏打死。 |
C.柳庆机智破获劫案,罪犯尽数落网。在破获胡家劫案的过程中,他亲自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如果先来自首的则可免罪,用这个方法捕获全部罪犯。 |
D.柳庆朝堂冒死进谏,终为王茂洗冤。王茂无罪却要被北周宇文泰处死,朝臣中只有柳庆上朝为王茂争辩,终使宇文泰醒悟赦免了王茂,但此时王茂已经被处死了。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氏殊无惧容,乃谓庆曰:“若加以桎梏,后独何以脱之?”
(2)昔于公断狱无私,辟高门以待封。倘斯言有验,庆其庶几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袁聿修传(节选)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赏识。年十八,领本州中正。寻兼尚书度支郎,仍历五兵、左民郎中。
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使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兴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匹,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独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虽人才无愧,盖变由其接引。为吏部尚书以后,自以物望得之。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受升酒之馈。尚书邢劭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经历兖州时邢劭为兖州刺史别后遣关白为信。聿修退不受,与邢书云:“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邢邵忻然领解,报书云:“一日之赠,率而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然。弟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净寡欲,与物无竞竞:争。 |
B.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报:报告。 |
C.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遗:赠送。 |
D.敬承来旨,吾无间然 间:嫌隙,不满。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聿修独以故情,存问往来。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①为政![]() ②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
C.①素流之中,最有规检。 ②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 |
D.①瓜田李下,古人所慎。 |
②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袁聿修出身于名门,自幼清净寡欲,与世无争,受到赏识。十八岁就担任本![]() 正官,后不断升迁,历任清要之职。 |
B.在担任信州刺史期间,袁聿修为政清靖,不言而治,深受信任。在离职时,百姓 争相来送,挤满道路;后又立碑以记述他的德政。 |
C.袁聿修以太常少卿的身份出使巡察,考核官员的得失。途径兖州,为叙别情,专门拜访旧友邢劭,但没有接受邢劭所赠的白。 |
D.袁聿修和水部郎中赵彦深结为朋友,赵彦深免职后,门前冷落,聿修念及旧情, |
仍去看望。赵彦深后来复出,对袁聿修感念甚深。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尚 书 邢 劭 与 聿 修 旧 款 每 于 省 中 语 戏 常 呼 聿 修 为 清 郎 大 宁 初 聿 修 以 太 常 少 卿 出 使 巡 省 仍 命 考 校 官 人 得 失 经 历 兖 州 时 邢劭 为 兖 州 刺 史 别 后 遣 关 白 为 信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天统中,出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译文:
⑵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次:依次。 |
B.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实在。 |
C.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期:注定。 |
D.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引以为流觞曲水②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 |
B.①犹不能不以之兴怀②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
C.①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②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
D.①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
B.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
C.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
D.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
下列各句对文章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由眼前兰亭游宴的欢乐,敏锐地感到时光流逝,衰老降临,从而陷入欢乐短暂、人生无常的悲痛。 |
B.作者由兰亭群贤想到普天之下的人们,悲痛的广度大大扩展了,而且更深入一层,由现在推向未来,再由现在回顾过去,生死之感贯穿整个人类社会,感慨深沉至极。 |
C.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盛行一时,王羲之也是一个颇具辩才的清谈文人,但在人生理想上,他明确地指斥“一死生”、“齐彭殇”是一种虚妄的人生观,从而肯定了生命的价值。 |
D.这篇文章具有清新朴实、不事雕饰的风格,语言流畅,清丽动人,句式整齐而富于变化,以短句为主,在散句中参以偶句,韵律和谐,悦耳动听。 |
将下面几句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共9分,每小题3分)
①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译文:
②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译文:
③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译文:
阅读下面作品,请按要求完成文后下列各题。(共15分)
传是楼记清·汪 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
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唯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
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佔③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节选自《尧峰文钞》)
[注] ① 缃帙(zhì):浅黄色的书套。 ② 彝(yí):古代酒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酒具。 ③ 呻佔(zhān):诵读。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间命工斫木为橱 间:隔些时候 |
B.吾耳目濡染旧矣旧:久长 |
C.采其华而忘其实 华:精华 |
D.心与迹忤 忤:抵触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问记于琬 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B.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
C.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 故为之文以志 |
D.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题为“传是楼记”,其中的“是”既指那几万卷书,更指要善于读书,以修养品德为根本,发扬光大功业。 |
B.此记详细介绍了藏书楼的由来、藏书的布置,以及建藏书楼的目的,意在颂扬徐健庵先生的高尚美德。 |
C.文章由藏书写到守书,再写到读书,进而写到要躬体心得,善于读书,由表及里,深刻揭示了建楼藏书的意义。 |
D.作者借徐健庵对儿子们说的一番话,说明了建楼藏书的缘由,也颂扬了楼主人的足识与品德。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
翻译:
(2)是故藏而弗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共12分)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于救荒之余,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节选自《宋史·朱熹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进士子与之讲论引进:召集。 |
B.单车屏徒从屏:使……退避。 |
C.有短朱熹者短:诋毁,指摘。 |
D.大抵穷理以致其知穷:穷困,穷厄。 |
下面句子中关于加点虚词的用法与意义,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⑴谓其疏于为政⑵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平生为文凡一百卷⑷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A.⑴⑵相同,⑶⑷也相同。 | B.⑴⑵不同,⑶⑷相同 。 |
C.⑴⑵不同,⑶⑷也不同。 | D.⑴⑵相同,⑶⑷不同。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朱熹“政事可观”和“为学成就”的一组是()
A. 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箪瓢屡空,晏如也
B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大抵穷理以致其知
C. 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D. 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所著书皆行于世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熹从小就聪慧过人,刚能讲话时所提出的问题就让父亲觉得惊奇。后来跟从老师学习《孝经》,他就用“不若是,非人也”这句话表明了自己对孝道的认识。 |
B.朱熹非常注重教育。政务繁忙之余,他经常到州郡的学校去,召集学生给他们讲学。他还重修了白鹿洞书院。 |
C.朱熹政绩显著,曾得到皇帝肯定。他能采取灵活合理的措施应对灾荒,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还只身深入民间,察访百姓疾苦。 |
D.朱熹认为圣贤思想学说的错误很严重,于是他竭尽精力,深入探究圣贤的思想准则。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
译文:
②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训说立于学官。
译文:
③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2分)
译文:
④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3分)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行比一乡比:比较 | B.德合一君合:联合 |
C.而征一国者而:而且 | D.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加:更加 |
下列句中“然”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A.虽然,犹有未树也 | B.未数数然也 |
C.而宋荣子犹然笑之 | D.泠然善也 |
下列与“彼且恶乎待哉”句式不相同的一句是()
A.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 B.翱翔蓬蒿之间 |
C.之二虫又何知 | D.彼且奚适也 |
下列对“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那么还有什么等待的呢? |
B.如果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还凭借什么呢? |
C.至于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他还凭借什么呢? |
D.至于能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驾驭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领域,还可以要依靠谁呢?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列子和宋荣子固然比“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这四种人略高一筹,但正像鹏鸟和蜩、斥鴳一样,区别只是“小大之辩”,共同点是“有所待”,还都算不上逍遥游。
B.作者在文中提到宋荣子和列子是为了引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C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这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于现在,这种人生观有时会有消极的影响,但有时也有其积极意义的。
D.追求绝对自由,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庄子也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