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表示番茄植株(HhRr)作为实验材料培育新品种的途径,请据图分析回答。
(1)途径1、4依据的遗传学原理分别 、 。
(2)通过途径2、3获得幼苗的过程都应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技术依据的生物学原理是 。
(3)通过途径2获得新品种的方法是 ,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 。
(4)品种A与途径3中幼苗基因型相同的概率为 ,品种C的基因型是 ,该过程中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是 。
以下是有关酶的两个实验,根据表格内容分析回答:
表1
操作步骤 |
操作方法 |
试管A |
试管B |
试管C |
1 |
加淀粉溶液 |
2ml |
2ml |
2ml |
2 |
加淀粉酶溶液 |
lml |
lml |
lml |
3 |
温度处理 |
60℃ |
100℃ |
O℃ |
4 |
加碘液 |
2滴 |
2滴 |
2滴 |
(1) 表1所示为探究 ▲的实验。
(2)该实验的正确步骤为 ▲(用表中操作步骤中的序号表示)。
表2
操作步骤 |
操作方法 |
试管A |
试管B |
1 |
加淀粉溶液 |
2ml |
|
2 |
加蔗糖溶液 |
2ml |
|
3 |
加斐林试剂甲 |
2ml |
2ml |
4 |
加斐林试剂乙 |
数滴 |
数滴 |
5 |
加淀粉酶溶液 |
lml |
lml |
(3) 表2所示为探究 ▲的实验。
(4)请修正操作方法步骤中的错误:① ▲② ▲③ ▲
(5) 该实验结果能否用碘液检测? ▲。
下图A、B所示细胞通讯方式为人体内常见的两种方式,C、D表示不同的信号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
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人体内图A所示过程中的信号分子最可能的名称为 ▲。
(2)若图A表示的是胰岛素分子对机体的作用过程,则该分子主要通过[1] ▲运输到达所作用的靶细胞,主要的靶细胞有 ▲。(不得少于两种)
(3)下列物质属于信号分子,并能与细胞内某些物质选择性识别和结合的是( ▲ )
A.唾液淀粉酶 B.性激素 C.生长激素 D.呼吸氧化酶
(4)若图B所示靶细胞为人体唾液腺细胞,则该过程产生的信号分子名称为 ▲。
(5)若图A所示的细胞是浆细胞,则它分泌的信息分子是 ▲,参与 ▲免疫。分泌的信息分子对靶细胞作用的方式是 ▲(填C或D)。
下图是两种细胞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一细胞中结构⑤能被 ▲染液染成蓝绿色。该细胞中与合成和分泌抗体直接有关的膜性细胞器有 ▲(填标号)。
(2)若图二表示根尖分生区细胞,则不应有的结构是 ▲(填标号);若该细胞生物进行有性生殖,结构③⑤⑧均含有DNA,其中DNA能从父本传递给子代的是结构 ▲(填标号);该细胞中结构③产生的气体从其基质扩散到该细胞的结构⑧中被用于光合作用,至少需要穿过的磷脂双分子层有 ▲层。
(3)为制备图二细胞的原生质体,需用酶解法去除结构①,但应在 ▲溶液中进行。
(4)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液对该图一所示的活细胞组织进行染色,结果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原因是 ▲;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图二死细胞染色体的原因是 ▲。
控制人的血红蛋白基因分别位于11号、16号染色体上,人的血红蛋白由4条肽链组成,但在人的不同发育时期血红蛋白分子的组成是不相同的。右图表示人的不同时期表达的血红蛋白基因及血红蛋白组成,据图回答下列有关总题·
(1)合成人血红蛋白的直接模板是________,场所是________。
(2)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一种分子遗传病,其病因是β基因发生了突变。一个α基因发生突变不一定导致肽链改变,β基因发生突变,往往导致β肽链改变。根据右图分析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胞分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果,也是生物生长发育的必要条件。根据图分析,关于人类染色体上基因种类的分布、数量及基因表达的顺序,对你有哪些启示?(至少答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人类的红细胞膜上不同的糖蛋白分子构成红细胞的不同血型.假设Xg血型遗传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在人群中的表现型有Xg阳性和Xg阴性两种。
①如果要分析其遗传方式,调查单位最好是_______ (填“自然人群”或“家系”).
②为了研究Xg血型的遗传方式,设计如下一张Xg血型调查后的统计表格。
如果你认为此设计表格存在缺陷,请你指出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环境污染是现代工业生产带来的一项负资产,它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植物的生理活动,近年来有许多科学家对此作了研究。下面是某研究者通过“苯酚对甘薯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含量的影响”(有不同浓度的苯酚溶液定时定量的浇灌同种长势相同的甘薯)的研究获得的有关数据:
表一苯酚溶液对甘薯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含量(%)影响
处理组 |
自来水 |
0.005%苯酚溶液 |
0.01%苯酚溶液 |
0.03%苯酚溶液 |
0.05%苯酚溶液 |
0.07%苯酚溶液 |
0.08%苯酚溶液 |
0.10 %苯酚溶液 |
处理前 |
0.441 |
0.445 |
0.440 |
0.436 |
0.442 |
0.440 |
0.438 |
0.440 |
第3天 |
0.435 |
0.475 |
0.491 |
0.554 |
0.691 |
0.721 |
0.408 |
0.395 |
第6天 |
0.438 |
0.440 |
0.436 |
0.421 |
0.415 |
0.413 |
0.387 |
0.357 |
第9天 |
0.446 |
0.425 |
0.423 |
0.405 |
0.402 |
0.391 |
0.319 |
0.298 |
第12天 |
0.445 |
0.411 |
0.398 |
0.392 |
0.369 |
0.352 |
0.275 |
0.246 |
第15天 |
0.440 |
0.390 |
0.376 |
0.356 |
0.324 |
0.174 |
0.150 |
0.124 |
(1)本实验中作为对照组;在实验中还应注意控制、等无关变量。
(2)从上表中你能得出本酚对甘薯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的影响有哪些特点:
(3)请对你总结出的的特点作出的合理解释是:
。
(4)现将A、B、C三个不同地点采集的水样对甘薯作类似处理,分析所得结果发现:经这些污水处理后,甘薯体内的糖代谢也表现出与苯酚对甘薯的影响相似的特点,因此可通过测定各种污水处理后,同一时期甘薯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再由同一时期的“苯酚溶液的的浓度----甘薯组织可溶性糖含量变化曲线”算出该污染相当于多少剂量苯酚的作用效应。请据表一第6天的有关数据画出“ ----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