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
砷
[意大利]普·莱维
作为顾客,他那副样子有点非同寻常。我们这个化验室设备简陋,但雄心勃勃。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有男有女,有老有少,看样子都在诡计多端、尔虞我诈的大商业网里工作。经营买卖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他们目光敏锐,面容严峻;自己怕上当,但又千方百计让别人上当;他们时刻保持戒备,就像晚间的猫一样。
我接待了他。他也许是位农民哲学家,尽管已经上了年纪,但体格仍然很健壮,脸色十分红润。他的双手强劲有力,虽然由于干活和患有关节炎而变了形。眼眶下垂着两个松懈的肉袋,但目光清澈,眼神活跃,颇有生气。他穿着西装背心,小口袋上搭拉着一根表链。他带着极重的阿斯蒂口音,用无懈可击的皮埃蒙特方言对我说:他带来一包白糖要化验,想知道白糖是不是纯净,里面是否混有别的乱七八糟的东西。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我告诉他,如果他能把他的怀疑明明白白地告诉我,那会大大有助于我的化验;但他回答说他不想使我有先入之见,希望我尽可能化验得准确一些,至于他的怀疑,以后会跟我讲的。他递给我一包糖,足有半公斤,同时对我说,他第二天来看结果。他跟我告别后径自走了:没乘电梯,而是不紧不慢地走下四道楼梯。他大概是个无忧无虑、从容自若的人。
我取出一点溶化在蒸馏水里,溶液呈浑浊状——肯定有问题。我把溶液过滤一番,滴几滴酸液,倒进基普瓶,注入硫化氢。黄色的沉淀出现了:是三氧化二砷,俗称砒霜,就是那种使米特里达梯和包法利夫人丧命的东西。
接下来我一面制取丙铜酸,一面思忖着老头和白糖。我认为老头是不会图谋向人投毒的,别人大概也不会以这种方式来暗算他。我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老头又来了。他没等知道化验结果就坚持要付化验费。我把结果告诉了他,他的眼睛一眯,脸上浮现出一个表情复杂的微笑。他对我说:“我真高兴。我早就说过,最后会是这样的。”显然,只要我稍微鼓励他讲下去,他就会把事情的始末和盘托出,而他正盼着这样。我没让他失望,他便讲了下面这件事。
“我是鞋匠,以修鞋为生。如果从年轻时干起,这不是一个坏行业。坐着,活儿不累,可以跟人打打交道,聊聊天。当然挣不了大钱,得整天把别人的鞋子拿在手里,不过很快就会习惯,旧皮革的气味也会闻惯的。我的鞋店在焦贝尔蒂路和帕斯特伦葛路相交的地方,我在那儿当鞋匠已经三十年。我熟悉每一双畸形的脚。我只要一把小榔头和一根麻绳就能干活。嗯,不久来了一个小伙子,不是本地人,脸蛋很俊,野心勃勃,在离我的鞋店一箭之远的地方开了一爿店,安上了各种机器:撑鞋帮机,扩鞋帮机,缝鞋机,绱鞋底机,等等,有的机器我连名字也叫不上来。我没上他那儿亲眼看过,是别人告诉我的。他把自己的地址和电话号码写在小纸片上,塞进附近每家的信箱里。对,他装了电话,连接生婆家里还没装电话呐。
你大概以为,他开张大吉,生意兴隆吧?头几个月倒真是这样,有的人出于好奇,有的人要让我们竞争,还有的人上他那儿去是因为他开头要价很低。后来他发现老赔本,便不得不提价。您要知道,我把这些事情讲给您听并不是想说他的坏话。我见过很多像他这样的人,开始时一帆风顺,后来却碰得头破血流,其中有鞋匠,也有干其他手艺的人。
他恨我,到处造谣,散布流言蜚语,说什么我用硬纸片当鞋底,每天晚上都喝得烂醉,为了得到保险金而逼死了我老婆,甚至说我的一个顾客被鞋底上的一枚钉子扎了脚,得破伤风死了。正因为事情都已经到了这个地步,所以一天上午,当我在当天要修的鞋子中间发现了这包糖的时候,才没有大惊小怪。我马上便明白是怎么回事了,但我想得到证实。于是我让小猫尝了一点,两小时后它走到角落里呕吐起来。我往糖罐里搁了一点,昨天我女儿和我往咖啡里加了一些,过了两个钟头,我俩都呕吐了。现在我又有了您的证实。我满足了。”
“您想控告他吗?想要一张化验单吗?”
“不,不。我刚才跟您讲过了,他只是一个可怜虫,我不想毁掉他。世界很大,同行不是冤家,人人都有权利得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他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我明白。”
“那您怎么办?”
“明天我给他写一封信,连同这包糖,请一位老太太给他捎回去。不,还是我自己给他送去吧,看他脸上会有什么表情,我还可以当面向他解释两句。”他环视四周,如同一个人进了博物馆,然后说道:“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他跟我告别,拿起那包糖,没乘电梯,带着他特有的那种不紧不慢的高贵气派,步行下楼了。 (有删改)小说第一段交代“带着各种物品来化验的人很多”,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文中两处画横线句,表现了“老头”怎样的心理?
小说中的“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小说结尾说老头有一种特有的“高贵气派”,这种“高贵气派”也就是一种高贵的品格。请结合全文举例说说老头有哪些高贵的品格。
“你们的职业也不错,但需要有眼力和耐心。谁没有这两样东西,最好另找出路。” 对这句话你有什么看法?谈谈你的理解。
深层阅读赏析
烧炭工和绅士
亚米契斯
(1) 诺比斯的父亲是当地有钱的绅士,因此诺比斯便趾高气扬,目中无人。他父亲身材魁梧,蓄着浓密的黑胡子,表情十分严肃,几乎每天送儿子上学,接儿子放学。昨天上午,诺比斯跟班里最小的一个孩子——烧炭工的儿子倍梯吵架。诺比斯自知理亏,无法辩解,就冲着倍梯气急败坏地说:“你父亲是个乞丐!”倍梯委屈得要命,顿时面红耳赤,默不作声,热泪夺眶而出,回到家里,便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父亲。
(2)午饭过后,全身黑糊糊、个子矮小的烧炭工领着孩子来到学校,向老师抱怨。大家都不吱声,只是静悄悄地、全神贯注地听着。跟往常一样,诺比斯的父亲正在门口给儿子脱外衣,他听到有人叫自己的名字,便走进教室,问是怎么回事。
(3)“是这位先生在抱怨您儿子。您儿子对他儿子说:‘你父亲是个乞丐!’”老师回答。
(4)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于是询问儿子:“你说那句话了吗?”诺比斯站在教室中间,当着倍梯的面,低着头不言不语。父亲紧紧抓着儿子的胳臂,把他拉到倍梯的面前说:“快道声对不起。”
(5)烧炭工以和事老的口吻连声说:“算了吧,算了吧。”
(6)可绅士不理睬他,依然谆谆劝导儿子说:“照我的话这样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的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7)烧炭工做了个果断的手势,好像在说:“我不愿意。”绅士不听他的话,逼儿子照他说的办。他的儿子头也不抬,轻声细气而断断续续地说:“我说了——愚昧无知的话,侮辱了——你的——父亲,请——你原谅。如果我父亲——能紧握你——父亲的手,那——那将是非常——荣幸的!”
(8)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然后,烧炭工推了儿子一把,儿子心领神会,扑到诺比斯怀里,两人紧紧拥抱。
(9)“老师,请您帮个忙,让他俩坐在一起好吗?”绅士问老师。于是,老师把倍梯安排到诺比斯旁边坐下。待他俩坐好后,诺比斯的父亲打了个招呼告辞了。
(10)烧炭工若有所思地站了片刻,全神贯注地凝视着靠近坐好的两个孩子,然后,来到课桌前,带着爱怜和歉意的表情端详着诺比斯,仿佛想说些什么,可什么也没说出来。他伸手想慈爱地跟他亲热一下,似乎又没有这个胆量,只是用他那粗大的手指轻轻地碰了一下诺比斯的额头。他走到教室门口,回头瞥了诺比斯一眼,才迈着慢慢的步子走开了。
(11)“孩子们,你们要牢牢记住今天看到的事情。”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
(选自《爱的教育》,略有改动)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30字左右)(2分)
选择下列句子中的一句,结合上下文,品析划线词或短语的含义,指出其表达分)
(1)诺比斯的父亲听后,皱皱眉头,羞愧得有点儿脸红。
(2)绅士向烧炭工伸过手,烧炭工用力紧握着。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绅士的形象。(3分)
小说的结尾,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是本学年最精彩的一课了!”你认为“精彩”在哪里?(4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发现自己
①歌德年轻时候立下的志向是成为一个画家。为此他付出了艰辛,努力提高自己的画技,却始终收效甚微。直到4哕的时候,他游历了意大利,亲眼见到那些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之后,终于清醒了:即使自己穷尽毕生的精力也难以在画界有所建树。在痛苦和彷徨中,他毅然决定放弃绘画,改攻文学,最终成为伟大的诗人。
②的确,发现自己并不容易。这是因为,发现自己,用的是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思维、自己的标准,掺杂了大量主观的、情感的、个性化的因素,得出的结论往往不够全面、客观、公允,其正确性也因此打了折扣。自己看自己难,难就难在“只缘身在此山中”。
③歌德用了差不多半生的精力学画无成,面对人生的不断碰壁,及时调整了人生目标,在文学道路上做出一番成就。孙中山青年时悬壶行医,最后发现治一人并不能救社会,于是转而投身革命,终于成就了令世人敬佩的伟业。无数成功的例子告诉我们,成功者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了成功的道路,并不是一开始就站到了正确的起点上。因此,我们不要盲目地相信自己的兴趣,不要绝对依赖自己的感觉,而要尽可能多地尝试各种各样的发展道路,与时俱进地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④发现自己需要勇气。人生所占有的资源是有限的,时间、精力、能力的使用都是单向的,一旦投放就不会再生。因此,我们要敢于放弃,善于取舍。对于经过实践检验无法通行的道路,我们不能坚持错误不知悔改,而要勇敢地承认自己错了,坦然地从头再来。切莫不识时务,乱闯硬千,最终头破血流,两手空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阐释了发现自己才能选择正确的道路,才能实现个人的最大价值的道理。 |
B.第①自然段只起引出下文议论的作用。 |
C.第②自然段总结上文,揭示原因,为下文“如何发现自己”作铺垫。 |
D.第③自然段列举孙中山弃医从政的事实论证了成功者是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现成功的道路的,因此我们要在实践中学会尝试各种发展道路,并与时俱进的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 |
传统观点认为,成就事业时要“矢志不移”,“只要有恒心,铁杵磨成针”,而作者却提倡要善于“发现自己”,“敢于放弃,善于取舍”,不断矫正进取的目标。对此,你的观点如何?请说出你自己独到的思考。(3分)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食品添加剂无处不在
①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今年毒豆芽、瘦肉精、“染色”馒头、塑化剂等食品添加剂问题更是让人不寒而栗。
②食品添加剂是添加到食品中的天然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那么,为什么要在食品里加添加剂呢?因为它能让食品保存更长时间,口感更好,或制作起来更方便,成本更低。食品添加剂的运用非常广泛,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禁止使用。全球有2.5万多种食品添加剂,可以直接加到食品中的约有4000种,在日常饮食和生活中一个人每天要摄入几十种食品添加剂。
③这么多的食品添加剂侵入人体会有什么危害呢?
④拿包子与馒头里含有的面粉处理剂——过氧化苯甲酞来说,过量使用过氧化苯甲酞会使面粉中的营养物质受到破坏,产生苯甲酸,大量食用含有苯甲酸的食品,会损害肝脏功能。奶茶、汽水和果汁这些饮料都是食品添加剂常常光顾的地方,在这些饮料的制作中,惯于使用苯甲酸钠来防腐,苯甲酸钠与饮料中的维生素C添加剂结合时,会产生致癌物——苯,对人体造成危害。在饮料中还使用塑化剂,让饮料看起来有云雾感,看着让人觉得味道更为可口。但凡使用塑化剂的饮品都会对男性生殖系统造成危害,促使女性性早熟,长期大量摄取会导致肝癌。此外,为保持色泽往往还会加入着色剂。这一系列的食品添加剂在馒头、果脯、果汁饮料等制作中都有使用。医学界普遍认为,过多食用含着色剂等化学物质的食品会影响儿童神经系统的冲动信号传导,导致儿童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等症状。
⑤其实,我们摄入的每种食品几乎都含有有害的食品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已深入我们的生活,完全无视它已不大可能,而纯粹地敌视它也欠妥当。我们应该呼吁管理部门时刻关注食品安全,及时更新食品添加剂标准,推广、鼓励使用无害或低毒的添加剂品种,对于非法添加、过量添加的行为大力打击。因为关注食品安全就是关注生命,就是拯救我们自己!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食品添加剂过量使用的主要原因和危害。 |
B.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列数字。 |
C.本文采用逻辑顺序,层析清晰,结构完整。 |
D.可以适量使用塑化剂,它能让饮料更浓郁,有云雾感,更可口。 |
下面这句话中划线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其实,我们摄入的每种食品几乎都含有有害的食品添加剂。
阅读下面一篇散文,完成小题。
《寻 春》
①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②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③“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④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⑤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⑥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⑦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⑧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⑨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⑩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⑾(B)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⑿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2分)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 → 看到衰草:____________→ 遥见草色:_____________品读下面句子,体会他们的表达效果。
①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②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第12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2分)
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这句话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2分)
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文题“寻春”的理解。(2分)
读下面《大自然的语言》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根据选段内容,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后面的括号里打“√”或“×”
A.物候学就是观察物候现象的科学。() |
B.研究物候现象所用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 |
C.“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中“这里”指“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 |
D.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文中划横线一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