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敌出则无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
B.以域民不封疆之界所动心忍性
C.而委去之困于心衡于虑后作
D.之多助至攻亲戚所畔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乙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B.乙文中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既引出观点,又充当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说理充分,而且加强了文章气势。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治国的道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难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甲)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蒲松龄《狼》

(乙)苏子夜坐,有鼠方啮。拊 床而止之,既止复作。使童子烛之,有橐 中空。嘐嘐聱聱 ,声在橐中。曰:"嘻!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发而视之,寂无所有,举烛而索,中有死鼠。……覆而出之,堕地乃走,虽有敏者,莫措其手。

苏子叹曰:"异哉!是鼠之黠也。闭于橐中,橐坚而不可穴也。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吾闻有生,莫智于人。扰龙伐蛟,登龟狩麟,役万物而君之,卒见使于一鼠;堕此虫之计中,惊脱兔于处女。乌在其为智也。"

……若有告余者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故一鼠之啮而为之变也。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无失声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无变色于蜂虿④:此不一之患也。言出于汝,而忘之耶?"……

﹣﹣苏轼《黠鼠赋》

【注】:①拊(fǔ):拍。②橐(tuó):袋子。③嘐嘐(jiāo)聱(áo)聱:象声词,形容鼠咬物的声音。④虿(chài):蝎子一类的毒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②橐坚而不可穴也

穴:

   

③此鼠之见闭而不得去者也

见:

   

④不能无变色于蜂虿

于:

   

(2)翻译下面的语句。

故不啮而啮,以声致人;不死而死,以形求脱也。

(3)两文都写人与动物的"较量",但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其原因分别是什么?

(4)两文均"叙事"而"达意",但体裁和表现侧重点不同,试作简要说明。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米粟非不多也

   

②委而

   

(2)《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全文分析其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俭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曾高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信》)

【乙】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注】甲文是曾国藩写给儿子的家信。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2)余服官二十年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腰白玉之环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余为少慰 余不愿为大官

B.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 戴朱缨宝饰之帽

C.可以处乐 以衾拥覆

D.太丰则吾不敢也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语。

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

(4)【甲】【乙】两段文字都是作者用自身经历劝诫后辈的。他们共同认为年轻人要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做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②尝趋百里外  

③左佩刀,右备容臭  

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2)选出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A.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战于长勺

B.之:当余之从师也/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起坐而喧哗者

D.以:以衾拥覆/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作者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奢华生活?

(6)作者的求学经历给了你哪些启示?选择感触最深的两点谈谈你的感受。

阅读诸葛亮(出师表》选文,回答问题。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④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翻译句子。

①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3)请用“/”符号给划线的句子断句。

(4)先帝深知诸葛亮“谨慎”,请结合选文说说诸葛亮的“谨慎”体现在哪些方面?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