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段
(甲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敌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恐前后受其敌 |
B.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所以动心忍性 |
C.而委而去之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D.之多助之至攻亲戚之所畔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对本文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乙文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
B.乙文中列举六位人物的事例,既引出观点,又充当论据,有很强的说服力。 |
C.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但说理充分,而且加强了文章气势。 |
D.甲乙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治国的道理。 |
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蹄啮③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④。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之风。
【注释】①陈谏议:姓陈,谏议是官名。②驭:驾驭马匹。③啮:咬。④直:通“值”,价值。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蹄啮伤人多矣(蹄子) | B.因诘仆(于是) | C.贾人安能蓄之(蓄养) | D.是移祸于人也(这) |
加线的“之”字,与例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
A.贾人安能蓄之 | B.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C.子将安之? | D.此独以跛之故 |
下面对文本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谏议家的马性情暴烈,难以驾驭,连他家里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 |
B.陈谏议说儿子陈尧咨不该将家中劣马卖给商人。于是,陈尧咨就命人追回了马,退给了商人钱,并告诫仆人要养马到终老。 |
C.文中陈谏议的话可以用孔子的名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来概括。 |
D.陈谏议的教子之道的确令人钦佩!他不因儿子把一匹烈马卖掉而感到高兴,而是呵责儿子和家人嫁祸于人。 |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解释加点的词语
(1)广故数言欲亡 ()(2)尉果笞广 ()(3)从民欲也()翻译“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胜吴广为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本着语言简明,清晰的原则,完成后面题目。
当记者、编辑,当然不是搞文学的,但是你(A)要报导,要知道的东西方面极广。自然科学方面,最大的门类是六个字:数、理、化、天、地、生;社会科学一般地(B)是文、史、哲,其实(C)还有其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这么广泛(D),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E)都是人们日常要(F)接触的,不多学一些东西,怎么能行呢?应删去的两处语句是(只填画线处的序号)___________。
应当增加词语使内容清晰的一处是(只填画线处的序号)______,应填加的词语是“______”。
应写得简略的一处是(只填画线处的序号)______,可以改为“______”。
翻译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请找出下列句子的通假字并解释。
①发闾左適戍渔阳通解释:。
②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通解释:。
③将军身被坚执锐通解释:。
④苟富贵,无相忘通解释:。
⑤卜者知其指意通解释:。
⑥固以怪之矣通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