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道州① 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②。两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映。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注] ①道州:今湖南省道县。唐时偏僻荒凉,元结曾在此为官。②合营溪:汇入营溪。 ③敧:倾斜。④嵌:张开。⑤逸民退士:遁世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郡。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斗折蛇行 ( ) ②以其境过清( )
③南流数十步 ( ) ④不可名状 (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映。
面对美景,【乙】文作者为什么会产生“怅然”的情绪?(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节选自苏轼《日喻说》)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
A.益习其声 | B.蔽林间窥之 香远益清(《爱莲说》)坐窥井邑(《黄鹤楼》) |
C.乃去 | D.至则无可用 |
太祖乃悟(《赵普》)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园》)
E.尽其肉,乃去
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答】和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哪一句?句中“者”的意思是什么?
【答】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答】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答】“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这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答】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答】
文言文阅读
河中石兽
①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 B.当求之于上流 |
C.一老河兵闻之 | D.其反激之力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阅读《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解释文中的字。
(1)有仙则名 名:(2)斯是陋室 斯:
(3)惟吾德馨馨:(4)何陋之有 何:
(5)谈笑有鸿儒鸿:儒: (6)往来无白丁白丁:
(7)可以调素琴调:(8)无案牍之劳形 劳:形: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
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见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解释加点词语。
(1)尝与诸小儿游 (2)竞走取之 其他的小孩都跑去抢李子,为什么王戎不动?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长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辞:
②即更刮目相待更: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有何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