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解决“三农”问题,绕不开土地。
材料一 近年来,随着务工收入的提高,散户粮食种植效益与务工收入差距拉大,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外地、向非农业部门转移,不少传统农区出现了粮田撂荒的局面。在此背景下,S市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走出土地“细碎化”经营的老路,各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方式不断涌现,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信用合作等多种新型土地流转形式。土地流转后,农民每年每亩可得900元一1200元的出让费。农民在解脱了土地的束缚后,可通过进城务工等方式再取得一份收入。但在一些地方土地流转后出现了“非农非粮化”经营的现象,一些本来种粮食的土地被流转为养殖业、花卉业、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甚至直接变为建设用地等,这对粮食安全很不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S市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经济意义,并为确保粮食安全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  S市政府因发展经济需要流转一整片土地,但少数村民不答应流转,为解决这一问题,该市委市政府依托“代表委员”平台,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村入户征集意见和协商,并通过召开民主协商座谈会(代表委员、村干部、农业大户、村民代表和市、镇有关负责人一起恳谈协商),设立热线电话,网络互动等途径,广泛听取和征集各界人士意见建议,创新式地探索了“互换并地、换地并整”的新的土地流转模式,在周边地区划出面积大小、土地肥沃程度等条件相当的土地与其置换,有效地解决了集中连片规模流转的现象,让老百姓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S市的做法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启示。 

科目 政治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氏族制度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个人品德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材料一:中期选举是为了选举美国国会,即众议院和参议院的议员,因为它是在美国总统一届四年任期一半之际举行的选举,故为“中期选举”。这一选举关键的是对美国的立法机构——国会两院的控制。美国人用“分裂的政府”这样的说法来形容不同的党派控制着总统和国会的情况。 总统在通常情况下都能和由其它党派控制的国会的多数派领袖保持工作关系。然而,这种情况并不总意味着相安无事。在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因为他拒绝削减某些预算开支,当时由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短期内关闭了部分政府部门。
材料二:据美国相关媒体于2015年11月4日报道,在两年一度的中期选举中,共和党率先获得国会参议院超过半数议席,在时隔多年后再度成为参院多数党。而奥巴马也将变为“跛脚鸭”总统,推动改革措施需要更多动用行政权力,继续绕开国会。这样做可能招来更多反对,使奥巴马政府的执政面临更多困难。
(1)结合材料二,分析为什么说共和党在中期选举中获胜,将使奥巴马政府的执政面临更多困难?
(2)美国三权分立制的积极作用和弊端各是什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完善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宪法监督制度,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依宪治国在此次中央全会得到了充分强调,“坚持依宪治国,这个调子没有变,但是越来越强调了,把它正式写进党的决议里面,这还是第一次。”
材料二: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这一理论主张和治国纲领在当下已取得基本社会共识,而这一共识的取得却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过程。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全票通过,然而这部被视为“记录了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的宪法很快就被束之高阁。1982年,“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被写入宪法序言,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两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被载入宪法。由此可以说,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是执政党对建国之后前30年治国经验与教训的深刻总结使然。
(1)运用政党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国共产党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的依据。
(2)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说明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蕴含的哲学道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09—2013年某省城乡居民收入及其增速对比

材料二:近年来,随着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兴起,各地抢占资源和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某市面临更加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更加繁重的发展任务,更加迫切的民生改善要求,更加突出的优势弱化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抢占经济制高点,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
(1)分析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企业应如何抢占经济制高点,增创改革发展新优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11月,APEC会议在北京召开。为保障APEC会议七千空气质量,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一系列“史上最严”的相关措施,实行联防联控。比如,会议期间北京放假调休6天,北京、河北、天津等8个以上城市采取汽车单双号限行政,机关单位公车封存70%;北京全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工地(抢险抢修工程除外)全部停工;河北省2000多家企业临时停产、1900多家企业限产、1700多处工地停工;2014年11月6日起,实话说坐高一级空气污染应急减排措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至山东,要求尽可能采取限、停措施。
材料二:只有保持经济发展新常态,雾霾天气发生的几率才会减少。伴随着“雾霾”一词的流行的词语当数“新长态”。盘点2014年社会经济领域的新动向,“新常态”是最热门的关键词。“新常态”是在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基础上作出的新概括。从动力层面看,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中国环保部会同京津冀等地方政府采取多项严厉措施,实行联防联控,突出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什么观点?
(2)分析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经济生活依据。

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某校兴趣小组就“法治”这一话题,回答问题。
材料一: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但法治建设还存在许多不适、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点法律法规未能全面反映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针对性、可操作性不强;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依法办事观念不强,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现象依然存在;部分企业违反法律不讲诚信、制假售价、夸大功效、坑蒙拐骗、恶性竞争。这些问题,违背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妨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标志着法治建设从法律体系向法治体现质的转变。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所说:“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依法治国总目标折射出党治国理政理念和方式的转型升级,必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发展符合中国实际、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汲取中华法律精华,借鉴国外有效经验,但绝不能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
材料三: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1)有同学根据材料一得出结论:“克服市场竞争乱象关键在于政府发挥作用。”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对这一观点加以评析,并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的理解?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承”的相关知识,说明《决定》所提出要求的正确性。
(3)结合材料三,运用哲学与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在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应怎样发挥主观能动性。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