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10 分)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当年纳粹德国奥斯维辛集中营管理局控制的地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集中营内共有3个主要营地和39个小型的营地,分布在整个波兰南部西里西亚地区。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英文:Birkenau)、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英文:Monowitz)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简介》
材料二  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奥斯维辛集中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警示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为了见证这段历史,每年有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国的各界人士前往奥斯威辛集中营遗址参观,凭吊那些被德国纳粹分子迫害致死的无辜者。                    
——百度百科《奥斯威辛集中营·战后》
材料三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中国南京市人民政府为铭记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制造的南京大屠杀事件而筹建。位于中国南京城西江东门茶亭东街原日军大屠杀遗址之一的万人坑。1985年8月15日落成开放。
——百度百科《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1)据材料一、二,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出现的原因。
(2)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你认为南京日军侵华战争大屠杀纪念馆申遗具备哪些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斯维辛集中营殉难者纪念馆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立的意义。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国际货币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一直是主导货币,国家的兴盛就能促使本国主权货币上位,在国际经济贸易中有一席之地,得到足够的话语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无论在华盛顿还是海外,人们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服务美国长远利益的初衷已不再有任何疑问,然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打消了疑虑,接受这样的思想:这个体系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
——《布雷顿森林体系70年之痒》《环球时报》2014-07-23
材料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的新经济政策终止了美元兑换黄金,从而使世界货币体系由美元——黄金本位制转变为纯美元本位制,破坏了世界货币体系的核心支柱。……从此以后,美国一方面可以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合法的通过大量印刷纸币进行美元贬值,赖掉原来的债务,另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国际收支逆差,让外国新流入资金为其新发行的政府企业和个人债务继续融资。
——刘自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历史影响新论》
材料三在这10年中,全球各国外汇储备中欧元占的比例由18%升至27%,同期美元比例则由71.2%跌至 62.5%,而单论市场流通纸币的发行量,欧元在2006年也已超越了美元。
——《欧元10岁:“危机涅槃”再出发》
材料四金砖银行的成立将推动现有不合理国际金融体系和秩序的变革。……金砖银行和货币储备库的建立正是金砖国家摆脱布雷顿森林体系、提升全球经济治理权的正确选择。
——林跃勤《金砖银行:重构国际金融新秩序》
注:2014年金砖国家(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同意以相同的出资比例成立一家旨在向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项目提供贷款的银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梦的光辉顶点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展露无遗”的具体表现。在实践中,“这个体系”是如何“造福美国的同时也造福世界”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主动放弃世界货币体系核心支柱地位的原因。这对美国和世界分别带来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四,指出国际金融领域发生了怎样变化?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的自强运动中,帝国的儒家传统捍卫者们采用了新儒家方法来区分“体”和“用”,以制定出一个实用性的西化保守政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二五四期间许多年轻思想积极分子认为拯救中国取决于彻底拒绝传统—“关闭孔家店”,并且全面拥护“民主先生”和“科学先生”为形式的新启蒙道路。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三1949年以后又发生了变化,一种新看法开始流行,认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一旦纳入苏联轨道就能够实现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将是一个按照既定模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
材料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力图把现代化转变为非文化性的功用,一种意识形态中立的技术,一种全球性的普世主义
——[美]魏斐德《中国的现代化》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政治派别的主张?与之相比,材料二中“年轻思想积极分子”所倡导的“新启蒙道路”有何进步之处?(4分)
(2)材料二、三所反映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在性质上有何不同?据材料指出两者存在的相同局限。(4分)
(3)结合材料三、四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从“既定模式”向“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社会在经济体制、与世界联系两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

历史小作文:(11分)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地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
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结束国家分裂,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中华民族为之奋斗、为之讴歌的伟大事业。
材料一: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苍天苍天泪如雨,倭人竟割台湾去。”台湾同胞怀着悲愤的心情奔走相告,“哭声达于四野”。
材料三:列强的步步紧逼使曾经统一富强的中国山河破碎,不甘的不仅仅是台湾民众,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复新疆、义和团运动……我们看到了中华儿女的英勇、血性,然而反动卖国的清政府却签订了这样的条约内容“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斗争……拆除北京至大沽口沿线炮台……”
材料四:“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义勇军进行曲》
(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2)材料二中这一令人悲痛的历史场面发生在近代史上哪一次列强侵华战争之后?“倭人”“割台湾”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的规定?
(3)材料三中条约内容出自近代史上哪一不平等条约,简述其恶劣影响
(4)材料四中歌曲所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要历史事件?面对最危险的时候,中国人万众一心、切实行动,建立起的战线名称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在中国古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在宋元时代, 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英国科学院院士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所说:“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1)结合所学的知识,举三例说明宋朝的科技发展“已呈巅峰状态”及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6分)
材料二: 程朱坚定的认为一草一木皆有理,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不仅如此,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阳明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阳明说,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为成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他还认为,“我书意造本无法”,“自出新意,不践古人。”
宋徽宗赵佶以画鸟擅长,不仅建立了皇家画院,而且有考试制度。如一次出考题“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获得第一名的却画着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着笛子,是“非无舟人,只无行人”。
(2)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二说明其“新”在何处。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新儒学的产生对宋代文人书法和绘画特点的影响。
材料三:成于康熙二年的《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及其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治弊端,提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卓越见解……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以及文集、奏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以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己任。……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相关思想家的思想主张并分析形成的社会原因。(6分)
(4)综合材料二、三,概括说明明清时期儒学发展的趋势。(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